《新闻采写基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新闻采写基础》为线下课程,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授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为张征教授,课程团队还包括毛浩教授,丁为民、黄显刘佳等讲师。


31A6B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是新闻作品生产的基本环节,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新闻采写基础》课程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课,也是新闻业务系列课程的基础课。


本课程既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新闻事业,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采访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的任务。

4A4F5

课程内容涵盖新闻采访理论、不同采访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操作难点、现场记录的基本方式、材料核实及整理的途径和基本方法、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新闻报道文体的基本分类和特征、消息文体的写作原则、新闻特写的写作要点等。


课程内容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穿插进行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坚持在课堂讲授上面使用大量典型案例解析理论和知识点,精讲多“例”;同时大量设计课堂作业与课外采访写作小实习,让学生“行在知前”,既让学生贴近社会脉搏,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困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并主动提高新闻写作能力。另外,本课程要求教师及时批改和指导,强调“辨证施治”,个别辅导,切实巩固学生的采写基础功。



39AE6





《广告设计基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广告设计基础》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设于2013年,主要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课,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授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为徐少林副教授

37803



该课程作为广告学核心必修课之一,通过对广告设计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审美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广告传播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4D1E1

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纯技术式”教学,需要在案例的分析中,融合广告创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广告设计基础法则及应用、创意思维及表现形式等知识与技能,形成“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模块。


而在教学方法上,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前由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发布教学视频和案例训练任务,同学们可自主预习基础知识和实战技能;课堂上则以案例分析与训练为主,主要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以项目与大赛为操练平台,形成了“创意设计+色彩应用+版面构图+技术分析+实战演练” 五位一体的课程模块,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9B347



《广告设计基础》课程基于“以结果为导向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学习、以项目为导向训练”的教学理念,围绕着“五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法,依托中国大学MOOC线上教学平台和项目大赛课后实战平台,使同学们系统锻炼综合实战能力。课程致力于培养同学们的广告设计涵养,唯有掌握广告创作的路径和视觉表现方法,具备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做出更优秀的广告作品。同时,将继续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发挥示范领跑作用,持续精进课程建设,为学院培养更多技术与理论兼备的广告人才。







《马克思主义新闻著作选读》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著作选读》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023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授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为丁智擘副教授。



采用OBE理念,基于“目标导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数字赋能教育”的新型混合式课程。以“过程分享”方式进行“入脑入心”式新闻理念教育,形成“全程全效”思政育人的效果。曾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课程案例二等奖、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以线上知识点学习+线下重点问题分析为主。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智慧树在线课程预习知识点;线下课堂中则围绕疑难点讲解,读后感分享、角色扮演、辩论与对话等形式展开;课后,学生通过线上章节测试题和网络期末考巩固知识点,并将读后感与新闻实践转化为融媒体作品发表至ME.Lab(课程作品网络分享平台),将理论“入脑入心”。


3E48C



《马克思主义新闻著作选读》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一是认知领域,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同学们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内涵;二是情感领域,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和讨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观,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产生认同感;三是技能领域,希望学生能够运用该价值体系分析和评价新时代的新闻现象和新闻争论,并能将自我感受综合运用到跨媒介作品创作。




《深度报道》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深度报道》为线下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学生2023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授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为黎勇副教授

《深度报道》课程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新闻采访调查的实践,培养学生深度报道写作能力,促使其深入了解我国国情、社会变革,深刻认识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课程分为48小时的课内理论课和16小时的课外实践。课堂教学中,黎勇副教授通过传授深度报道的基本知识、研读经典报道、指导前期调研等,教导学生如何寻找并确定选题、突破采访障碍、构思并呈现文本;课外社会实践中,通过小组和师生间的交流讨论,邀请一线记者手把手辅导,围绕完成一篇能达到媒体发表要求的深度报道展开。





《公益摄影》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公益摄影》为线下公益课程,开设于2013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课,2023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授课教师为凌学敏焕生。

《公益摄影》课程以摄影教学为基线,以遍布潮汕各地极具特色的古村为资源,通过调研、摄影、文字、策划相结合的形式较为完整和丰富地呈现古村落的文化景观,并开展相关服务,开展“乡村潮汕百村行”活动,包括记录潮汕古村落的建筑外观、民风民俗,推动活化古村落。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分13个课时的理论课和32个课时的实践课,其中摄影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理论学时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服务学习、劳动教育介绍、摄影基础与拍摄沟通技巧、潮汕民居与古俗、项目策划与主题摄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