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起来,觉得ECS真的很信任我们,因为编辑们竟将其中一本生活杂志《Living》的封面故事交给我们两个中国的实习生去完成。这是对我们采访功底的磨炼。不同于在学校的采访,对象多为老师、学生,采访时间比较自由,实习中的采访都有时间限制,而且这次我们面对的是在尼泊尔少有名气的“网红”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走进受访者的世界,是这次采访的最大考验。因为是封面故事,即使看完他们发在YouTube的视频,以及其他媒体的报道,但在采访前还是很紧张。以前,刚接触采访时,我们总会安慰自己,不要紧张,把采访当平常对话。但其实,这并不科学。首先,我特别感谢这种紧张。紧张产生敬畏,敬畏改变你的气场。你开始注意形象、言谈,你的自信瞬间提升,大脑进入亢奋。这些都是采访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另外,我们要端正一种心态,采访本身就和平常的谈话不一样。在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掌握谈话的节奏和方向。
一方面你要做一个聆听者,让受访者在你的问题中找到共鸣,揣摩他的感情。在采访“尼泊尔男版Papi酱”(Aayush Rimal)期间,关注他年轻有为的同时,记者更要体会到受访者背后的情绪波澜。因而我把文章主题放在一个年轻且普通的少年如何从社交媒体中成长。实习老师看完文章后觉得从这个角度切入,真的能走进受访者的世界。
另一方面,你自己要特别冷静。因为你要分析受访者所说的内容,不断问自己,我还缺什么信息,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他说的话是否真实,疑点在哪里。
实习期间,每做一次采访都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人格分裂”,既理性又感性。所以,采访过程中,我会全心投入对话,除了重要的数据,一般不会用笔做记录。
但我个人还蛮享受这种“人格分裂”的过程,它很有挑战性,考验你的记忆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和语言艺术。虽然现在的我,在采访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却越来越喜欢接受这个挑战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