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09:30

interview

(2008-12-19 记者:谭古丽 叶文超)五年前,他高考落榜,万念俱灰;五年后,他走出汕大,满怀自信。是什么产生了这种飞跃?而这一切是必然,抑或偶然?记者为您走近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美国大选报道团成员之一—郑加良。

三个偶然
其一:塑胶跑道让乡村少年萌发了复读之意。

“我坚决不复读。”他向着对他有着极大期许的母亲显得有点歇斯底里了。寒窗苦读十余,而考分超乎想象得低,近乎连二B院校都不上,谁愿意承受咽下这种涩果?加良只能对着命运苦笑。“找一个某某大学的附属学院读读,也就算了。”加良变得任由命运的摆弄,而他的人生也差点就以这种无奈的方式进行下去,然而……

那个暑假因百无聊赖而显得异常地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样考得不好的堂兄找他一起去重点中学看看,看有没学位复读。他欣然答应,只在乡村中学读书的加良愿意陪堂兄去的动机仅仅是要去看看重点中学到底长什么样。当他到了那所重点中学后,眼前一亮——红色,环形,平整,抗压,加上还有极具想象空间的白条,一个全天候运动跑道!对于一个从未见过塑胶跑道的孩子,你能够想象当时他心中的震撼吗?塑胶跑道已不单纯是一条跑道,那一刻油然一股对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信心,更萌发郑加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豪情!
“我要复读!”这声胸腔的闷响预示着一种转折。

其二:与汕大新闻学院的邂逅让一切变成可能。

04年夏,高考再一次向加良吹响集结号。谈起志愿,尽管高四的成绩一直骄人,曾受过伤的加良显得非常保守——他不再奢望一本的大 学。所以加良的志愿书上“一本”那一栏是空白的。6月13日,填报志愿的最后关头,他再次打开了志愿指导书。嗫嚅着,“上不了的话随便填一个吧。”无意地一翻,“汕头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字样飘进了视线,鬼使神差般,他把汕大的编码填上志愿书了。

2004年7月21日——一个毕生难忘的日子,他收到了一封对他来说迟来了一年的通知书,一封来自汕头大学的通知书。
此时此刻的他,看着通知书,竟然泪流满面。当时他真的想冲上高峰,向所有人宣告自己的胜利,因为他看到希望的曙光。
时间的快车朝着未知驶去。此刻回首,那“无意地一翻”真的改变了他。

其三:遇上伯乐 找到学习的门道。

大一上学期的新闻学概论课上,老师陈娟的一席话让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路。陈娟老师推荐的《光荣与梦想》、《变化》等几本书,给加良带来了最直接的精神食粮。“在现在这样信息的海洋里,要么尽情游泳,要么被淹死”,最初的启迪,让他学会了选择信息,成为信息的受益者。

四个必然
其一:一个月备战英语入学考。

当一个跌入深渊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时,他会死死不放松的。对于此时的郑加良来说正是这样。仔细阅读了汕大的新生入学细则后,他开始“觊觎”入学英语考试。酷暑八月,整整一个月里,在其他人那样沉醉在高考胜利的喜悦之时,在别人都欣喜到甚至要把所有的书烧光的时候,他又重拾书本。他把自己反锁在小房间里“谋划”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变革”。最终,他把前五年的所有高考试卷都翻出来做完了。9月3日的入学英语考试中,他没有悬念地成了04级唯一一个在英语入学考试三级的新生。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
校级英语报纸ShanTou Beat的总编邀请他去做记者。
1年后,他被选为ShanTou Beat manger coordinate。
3年后,他成了美国惠特曼学院与汕大的交换生。
5年后,他成为汕大新闻学院美国大选报道团成员。

其二:横纵坐标打开视野。

在加良的宿舍里,有一幅画了五颜六色彩条的世界地图。每当对一个国家认识增加一点,他就会在地图中该国家的位置上画多一条不同颜色的色条。这个习惯已陪伴他走过四个春秋。如今的地图已是“面目全非”。
他心中有一个坐标系,对世界各国的了解为X轴,代表知识面的广度,而对中国的了解则为Y轴,代表知识面的深度。也许在加良眼中,世界不仅是宽阔的,更是深刻的。

大学短暂的四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良压抑太久的读书“饥渴感”。《中国大历史》《往事并不如烟》《万历十五年》《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袁崇焕传》……从宏观历史到微观个体,皆有涉足,而这一切使他在谈吐中显得自信万分,游刃有余。
在美国大选报道期间,从《平凡选民的选举心态 》、《尹立崇:共和党最年轻华裔政治新星 》到《马克?华纳:下一个奥巴马?》其上,无不体现着他对美国政体的熟谙,无不渗透着他对历史,对社会的观感,透析着捋顺经纬的思维方式。

其三: 有“舍”才有“得”。

大学是“亚社会”,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这些诱惑往往会使大学生迷失前进的方向。
跟当时大多数同学一样,大一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都加入青协,他虽然迟疑,最后还是加了。面试通过的第一天晚上,青协的一位师姐发了一条短信他——“加良,**点到**开会。”看此,尽管有点不情愿,但加良地还是很认真地回复了这条现在看来“很傻很天真”的短信——“师姐,我明天再去可以吗?”

这个戏剧性的事件让他自己很慎重地分析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而他惊然发现,对青协的选择仅是从众的结果,而自己志不在此。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也分散了自己太多的精力,减慢了自己达到目标的步伐,所以他决然将青协从自己的履历中抠掉了,尽管那是一个在当时是很“热门”的部门组织。
而现在的“得”无不得益于自己的“懂得放弃”。

其四 : 一日三省吾身。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再通俗不过的口语,要如何诠释?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有一个习惯——写日 志,这是他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或者是临睡前的最后一件事。里面没有长长的散文,有的是歪斜的笔迹记下每天的过失、教训和细致的计划。
无论是在平日的学习中,实习期间、乃至参与报道美国大选报道期间,他都坚持完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份乐趣”。至今,这个习惯悄悄地持续了四年。

成功是来自必然还是偶然?郑加良在采访过程中从不避讳自己过往曾经走过的弯路受过的挫折,他的经历证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