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09:37

面对危急关头,有人选择马上离开,有人则选择深入现场。选择离开,固然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为了自身的职责而深入现场,却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而对于常年奔走在各种事故现场的记者来说,种种无声的敬意,或许正是对他们的辛劳最好的犒赏。

 潘文浩认为做好一个新闻记者需要七年的努力。(潘文浩/提供)

第一个到达现场

2012413日早上9点多,一台装有38的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的大货车在佛山闹市附近的公路正常行驶途中,车上保险粉突然发生自燃,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现场进入紧急状态,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陆续抵达现场处理事故,公安部门在现场拉起了黄线进行戒备,并加紧疏散附近的居民。

正当众人纷纷撤离之时,有一个人却反而向现场靠近。潘文浩,佛山电视台出镜记者,在获悉事故后立即与摄影师等一同赶往事故现场。

而他也是当天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

“一般常规来讲,我们拍完之后就会马上回台里等到六点半的新闻再播出。而当时我判断,我必须马上把这个信息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附近的市民能尽快了解到这起事故,做好防范。”他回忆道。

于是潘文浩立刻打电话回电视台要求领导增派救援,并建议停播台里的所有节目,专门进行此次事故的直播。最后他的意见得到电视台领导的同意。正当他准备开始进行现场直播的时候,弥散在现场、带有恶心臭味的有毒气体使得同行的摄像师呕吐不止,拍摄活动一度中止。后来他们不得不戴口罩来做现场直播报道。

就在现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时,乌云重重的天空下起了小雨。遇水的保险粉又开始燃烧,散发出更加浓烈的有毒气体,为救援活动及现场直播带来更大的阻碍。但是潘文浩并没有离开现场,坚持在前线报道事件的最新发展。与恶劣的环境形成对比的,是潘文浩在电视机面前冷静、沉稳的声音。

镜头前高高瘦瘦的他,让所有人看见一名冲锋陷阵的出镜记者拥有的职业精神与勇气。

 不是一个乖巧的学生

潘文浩是汕头大学新闻学院06级的毕业生,翻看他念大学时的照片,用“黄毛小子”来称呼他似乎并不过分。照片上的他留着一头“金发”,刘海过眉,双鬓留长,俨然是一个喜欢追逐潮流的年轻小伙子。

而当潘文浩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他的理想是想当科学家、国家领导人,那时候互联网才刚刚起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单纯、朴素。在没有过多外界的诱惑下,书籍是那个年代的人很重要的娱乐方式。

潘文浩的父亲是广州市街道出租屋的一名管理员,60年代生人。 “上大学在他们那时候不流行”,因此他父亲高中毕业后便进入社会工作。履职多年,对历史和文学的热爱却没有被时光所消磨。在业余时间,他喜欢阅读文史有关的书籍。年幼的潘文浩在耳濡目染下,渐渐也成为了父亲的“小书友”。

“他在我面前也很喜欢念几句唐诗宋词。而我能把那些诗复述出来,以此当作游戏来玩玩。这算是我小时候的启蒙,而且培养出我对文字的感觉。”潘文浩回忆说。

他对文史及写作的热爱,一方面滥觞于父亲的熏陶,另一方面他认为也得益于自己的“贪玩”。

在潘文浩本人总结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性格便是“贪玩”。这位自称“并不乖巧”的“黄毛小子”,自小却与写作结缘。他在小学时曾是《广州岭南少年报》的学生记者,高中时则是广州47中学文学社的社长。

“初中的时候,我算是第一代智能手机的玩家,那时候手机里面下载了很多的网络小说,上课看,吃饭看,睡觉的时候也看。中午我会省下饭钱跑去网吧打游戏,而我当时玩的游戏是‘金庸群侠传’网络版,它是把金庸十四部小说做成一个游戏,玩起来特别有代入感。”他是这样回忆自己的初中时光的。

网络小说与网络游戏,往往普遍被家长们视作毒害孩子的洪水猛兽。可在潘文浩看来这却是另一种课外阅读的延伸方式。而这种长期的积累,为他日后拥有厚实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

在当时,成为记者还不是他的梦想,与新闻结缘,于他而言完全是无心插柳。报考大学的时候,他渴望在广州以外的地方体验新鲜的感觉,于是选择了汕头大学,并最终选择了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度过四年大学时光。

出乎意料的是,他还选择了与其以往爱好无关的学习方向——摄像。

想象力需要技术支撑

“大学的时候我只参加过一个社团,那就是《长江传媒在线》,其他的一律没有参加。”他说。

经过一段时间与摄像器材的接触,他渐渐喜欢上了摄像。空闲时他会利用长传的摄像机随走随拍。这种便利的条件使他比同级的其他同学更加快地掌握了机器的运用以及拍摄的技巧。

因此,他从大一暑假便开始到媒体里面实习,这四个暑假的实习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大一暑假去南方台实习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很逞能的样子,老是想争取一些机会自己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但是结果就会碰壁。自己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不具备可操作性,对社会的观察也不够。”他说。

大二到央视实习时候,他被分配到CCTV-5欧洲杯栏目当稿件翻译。虽然没有办法接触机器,但那次实习还是令他觉得获益匪浅。他不仅见识了全国最大的媒体精细的分工合作以及高科技的设备,也悟出一个道理——想象力再大也是需要有技术支撑的。

“大三大四呢,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成熟的学生了,有比较完备的业务能力去制作片子,通过不断制作片子,发现差错,再去改进。”

潘文浩认为自己大学四年一直过得都很顺利。“唯一的挫折就是挂了两门学科,”他笑道,“因为大二央视实习的时间与考试时间重叠了。”

我的理想是学院给我的 

“到电视台工作”是潘文浩在大学四年一直坚持的就业目标,因此,大四毕业后,他只参加过一场招聘会——佛山电视台招聘会。2010年,他如愿以偿进入佛山电视台,并担任出镜记者。凭着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不懈努力,不到两年的时间由普通记者升任为新闻主任助理。从街头巷尾到市政府大院,从采访村民纠纷到采访两会和党代会,潘文浩一直在与自己赛跑。

20133月全国两会召开,潘文浩被佛山电视台派遣到北京。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报道活动,这意味着要与全国各地的记者,甚至来自全世界的记者同场竞技,难免感觉压力很大。

潘文浩在两会报道期间获益良多。(潘文浩/提供)

“每一次采访都在一些央媒和省媒的包围下提问,想要突围而出,首先要展示来自地方台的勇气,要敢举手,要敢于说出自己所属的媒体。除此之外,每次采访都是记者与会议代表的较量,提问需要一矢中的,直接触及实质问题。”他说。

潘文浩在这次北京报道过程中,还首次尝试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了报道。

“我们按照新媒体受众的收看习惯和需求,用手机还有平板等电子设备去拍摄,剪辑还有后期制作,以完成两会的特别报道。”他认为,现在电视机变得越来越大,但是观众看视频的屏幕却越来越小,从电视机到PC机到平板电脑再到手机,新闻报道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潘文浩在工作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对此,他很感谢新闻学院给予他这一切。

“我的职业,我现在的奋斗理想都是新闻学院给我的。在进入汕大之前,我真的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职业定位。但是经过新闻学院四年学习,慢慢地让我有了坚定的目标,想在电视圈里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自信地说。

对于未来,潘文浩并无作太多长远的计划,但是他肯定自己在若干年内仍会在新闻行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记者:黄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