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09:37

“其实我当年是阴差阳错来到新闻学院,之后觉得还不错,也就渐渐走上媒体这条路了。”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是韦文毅,汕头大学2011届新闻学院毕业生。毕业后申请学校境外进修奖学金,去英国修习媒体与国际关系,现为《佛山日报》编辑。

从中国到英国再到中国,从学生到记者再到编辑,韦文毅的经历丰富多彩,但却是以两个词为主旋律——英语、传媒。

读英语,爱阅读,勤思考,爱写作

当年考雅思的时候,韦文毅恶补了两个月就去考试了,雅思成绩7分。他说他并没有刻意去学英语,也没有把英语一直当成一门学科,而是选择一直去使用英语。

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想要学好英语除了多去语言自习中心(cill),多听多看BBC新闻之外,韦文毅建议可以多选修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学院的一些课程。不过,选这些课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我有试过一篇essay改了四次,好虐啊。还有个同学,外国老师给他看的材料都不看,讨论一句话都不说,最后老师轻松地给了他45分。”他苦笑着说。

面对GPA与课程含金量的矛盾,韦文毅认为GPA高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的机会。虽然拥有高GPA会让其他人对你刮目相看。但是,如果你修了一门含金量高的课程,别人知道后也会对你重新考量。针对不少同学对于“高分数”还是“真正学到知识”的艰难抉择,韦文毅给出的答案是:“你的努力老师是可以看得见的。”只要每节课都去上,认真完成作业,老师都能看到学生的付出,自然不会给低分。

他还特别提到了自己在英国读研究生的经历。“真的很难,我都差点挂科了。”说这话时他无奈地笑了笑。“去英国的时候我们的评分是很低的,40分就及格了。如果过了70分已经是很厉害了。这主要是鼓励你,让你知道70分离100分还是很远的。”不仅打分严格,作业也十分难做。在课前老师会布置同学们阅读文章,每周都有分析报告要做,很注重深度和原创性。尽管在英国经受了诸多挑战和磨砺,韦文毅还是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图片2
读研期间在牛津大学游历学习(韦文毅提供)
图片1
读研期间在英国巨石阵游历(韦文毅提供)

 

 “汕大给我提升最多的一方面是英语锻炼,另一方面是国际视野还有写作。”聊到以前在新闻学院的学习过程,韦文毅说到了当Peter Arnett老师助教的日子,经常跟着老师出差,看老师如何做新闻,他坦言学到了很多。

“当你真正工作的时候,你就知道其实你可以阅读思考的时间太少。”韦文毅对新闻学院的学生建议道,社会学、考古学、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等可以涉猎,有条件的还可以订阅澎博商业周刊或者人物周刊。保持阅读习惯,同时作为新闻学院学生还需要时刻关心身边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电视还是新媒体,写作都是基本的要求。不管去到什么媒体,文字写作都是必须的。他曾经应聘过三家报业公司——《广州日报》、《人民日报》、《佛山日报》,都要求写2篇样文考察记者写作的功力,可见写作对一个媒体从业人员的重要性。

一开始,韦文毅获得了香港SmarTone公司的offer,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纸媒。尽管学术派认为报纸可能会消亡,韦文毅却认为新闻会一直存在。正因为如此,他选择了从一个小记者做起。

阴差阳错的传媒之路

图片3
韦文毅在人民网工作期间邀请Peter Arnett做客人民网(韦文毅提供)

从一开始阴差阳错来到新闻学院,在新闻学院得到成长,再到从事媒体工作,一切都一如既往按部就班。

大一入学的时候,有个地震报道的选题,学院派学生去做采访报道,那时韦文毅很羡慕能去采访的师兄师姐。大二时,学院有“重走西北角”的专题报道。当时要挑选三个人,他便去尝试报名,结果还真的入选了。韦文毅说:“‘Think different’是苹果的一句广告词,但其实工作也是这样子的。”一次外出采访的经历或许并不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思维和眼界会有所拓宽。

韦文毅的第一份工作在人民网研究院做研究员,每天在电脑前写文章,分析材料整理内容。无聊的工作内容让他选择在做了六七个月后辞职。紧接着去找了一份同声翻译的工作,累得一天下来脑子没力气去想吃什么东西,父母催促他快从北京回来。现在韦文毅在《佛山日报》工作一周五个工作日,再加上周日专栏的工作对他来说刚刚好。

图片4
韦文毅在溢达集团采访时和员工交流学制衣(韦文毅提供)

虽然韦文毅师兄说可能读完博士之后就不会再干这一行了,但仍还是觉得现在当记者很好玩,每天都能遇到新鲜的人事物。无论是一线记者还是编辑,他都乐在其中。不过他的志向是从事传媒研究机构,预计再做一两年就去澳洲读博,之后就走上传媒研究这一条路。

“我们都喜欢勤奋好问的实习生”,韦文毅说。他之前在单位带过一个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设计学院的实习生,实习期间都会在晚上打电话问他隔天有没有采访的内容,慢慢地会选择些活给这个实习生干,因为她够勤奋自信。韦师兄同时补充道,很多实习生都面临着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写不出好的稿件;胆子太小,被人拒绝后容易畏畏缩缩;大三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这三类情况。他建议师弟师妹自信一点,多些锻炼,早些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好实习单位,积累经验和人脉,方便毕业后找工作。

  韦师兄说,他一开始干日报,每天被报社编辑催选题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采写也从最简单的选题做起,一步步加深,才能有梯级的成长。他说“在报社工作成长很快,半年前我还在愁着找选题,半年后稿件多得写不完。”针对那些老是怕没有作品,不如人的学生,他也建议大家不要让这些过多的考虑牵绊住自己的脚,而是要做到“你想到要做什么就去做!”不管结局如何,最起码做了努力与尝试。

韦文毅,像他名字一样,他有毅力和追求的目标。韦师兄这次回到汕大,分享了他求学的经历,和毕业后从事媒体的故事。韦师兄一直强调阅读与思考,也在前进的路上一直践行。韦文毅用他最朴实的例子告诉他师弟师妹,人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讲好自己的故事。

                                           记者:李倩彤 汤婉香  编辑:邱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