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钰 陆晨)“旅行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域,近距离观察地球表面的形状,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和感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你才会对教科书上的东西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说起自己的爱好时,张明老师提到了旅行。
张明老师是浙江人,2016年2月入职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纪录片导演、人类学(藏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影视人类学、藏学、纪录片等。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和影视学结合的产物。”张老师介绍到:“做片子时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来进行拍摄。人类学影像在文化变迁、文化记忆、文化保护的记录和展现,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现今国内已有不少纪录片制作人在拍摄中借鉴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并取得成功的先例,如孙增田的作品《最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等,还有《八廓南街16号》、《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观众透过民族志影像可以切身体会到影像人类学的魅力。
从2002年春节开始,之后若干年央视逢春节都会在1套综合频道播出大型纪录片——《世界著名大学》。其中的《牛津大学》、《复旦大学》等片便是张老师的作品。2001年,为了呼应国内留学潮的兴起,为满足年轻人走出国门了解外面世界的愿望,同时也为国家推出的211工程和国内大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物,由央视青少中心牵头,张明老师等人开始了百集纪录片《世界著名大学》的制作。
《世界著名大学》的制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制作团队要分成几个摄制组,分别到国内外的大学去拍摄。“由于拍摄时间紧,有些校区分散的就有点赶了”,张老师说起他拍摄浙江大学的经历时,不禁感叹道“拍浙大的时间都用在路上了!“比起浙大的顾此失彼,对复旦大学的拍摄主要集中在一个校区,镜头更加丰富细腻。”
“旅行是一个人的成年礼。”聊起旅行时,张老师渐渐变得健谈起来。虽然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外出,但那并不是真正的旅行。“旅行和旅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正的旅行是一种深度的旅行,你要像当地人一样和他们吃住在一起,而不是报个团几日游。”张老师单在新西兰这一个国家就停留了一年半,他口中的“深度旅行”比一般人更具说服力。
离开央视之后,张老师用六年的时间骑着单车,周游了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这个世界有了自己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旅行的意义在于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亲身体验地球各个角落的文化模式和不同族群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此建立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某种关联性。”“深度旅行使行者能以比较的视野观察周遭的世界和当下社会的发展”,他说:“你必须要跟他们朝夕相处,深入交谈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比如对于二战的反思,不同的教育背景培养出来的年青一代是截然不同的。”张老师回忆起在澳洲跟一位日本人和一位德国人聊起关于战争的话题时,日本人认为战争就像是“两只公鸡在互相斗架”,而德国人马上反驳说:“但我们是人类,我们不是动物。”
张老师在国外旅行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去游览当地的大学和图书馆。在张老师看来,汕大的办学理念和制度跟他曾到过的国外优秀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国际范儿”和世界精神。
下个学期,张老师将会教授“基础电视新闻采编”、“专题片创作”等课程。后者主要结合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来讲述,同时把影视人类学的知识融入其中,丰富纪录片创作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也将结合我院的特色,通过一些实例来传授知识,同时也会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理论动态和业界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