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文/王安忆、冯海茵)“我也曾随波逐流,之后一步一步地探索,最后找到了发自内心愿意做的事——戏剧。”从本科化学到硕士体育人文社会学,再到博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学毕业,吴泽涛感叹“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历经时间的沉浮,将戏剧事业从心之所向变为身之所往。

在汕大任教的吴泽涛。 (王安忆/摄)
在汕大任教的吴泽涛。 (王安忆/摄)

初遇戏剧 情有独钟

孙道临、王文娟、舒绣文、白杨、陶金……这些名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是陌生的,但对吴泽涛来说,这些名字承载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戏剧最初在他心里埋下的种子。在吴泽涛的少年时期,寻常百姓能接触到的文艺资源并不多,黑白电视播放的舞台剧,让吴泽涛感到特有意思,在露天电影院,搬起一块石头坐着看《钢铁战士》 、《鸡毛信》,他也沉醉其中。放映的豫剧《朝阳沟》,即使看了十遍,他依然觉得特别有趣。

除此之外,吴泽涛还喜欢搜集杂志《大众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他说那时候自己的状态,就像现代人追偶像剧一般。谈起过去的电影、戏剧,吴泽涛带着一些小激动,如数家珍,“李婉芬是话剧版第二个虎妞,而舒绣文是第一个,舒绣文是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饰演贵小姐……”

从小喜爱戏剧的吴泽涛,最初并没有投身于戏剧领域。他的本科专业是化学,慢慢地却发现化学并非所爱,后来选择去北京体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调侃自己说,“很简单,就是喜欢打球。”硕士毕业后,吴泽涛通过了中央电视台的台聘考试,加入体育频道,这期间的工作经历让他萌发了去读戏剧的想法。之后,吴泽涛联系了罗锦鳞先生——他日后的恩师,在2006年成为一名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生。

兜兜转转、几番寻觅,吴泽涛终于进入了戏剧圈,“走来走去,找着了,戏剧算是后半辈子的事了。”从小种下的因,终成果,吴泽涛继续上演他的戏剧情缘。

醉心戏剧 沉心专研

在中央戏剧学院就读期间,吴泽涛参演了多部戏剧表演:《三流作家老马》里的刘村、《神木》里的元凤鸣和元凤鸣父亲、《越狱》里的金刚,并在2007年导演张爱玲话剧《色,戒》。戏剧表演为吴泽涛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他也对戏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吴泽涛(左二)表演话剧《神木》
吴泽涛(左二)表演话剧《神木》

吴泽涛的导演学博士论文《论斯氏体系表演艺术中的“心理技术”及其运用》将戏剧与心理学结合进行研究,并在2012年成书出版,取名《戏剧表演心理技术手册》。“戏剧艺术的核心是表演,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人的心理,演员要从内往外地表演。”吴泽涛认为,戏剧表演是“活人演故事给活人看”,演员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和内心情感去塑造、创作一个角色。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研究是充满艰辛和困难的,前者是用右脑半球、运用直觉感性,后者是用左脑半球、运用思辨。 “赶巧我两边都还了解一些,所以研究了这个内容”,吴泽涛谦虚地说。通过《戏剧表演心理技术手册》这本书,他希望“让演员和心理学爱好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心理技术本质,并在戏剧表演实践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邂逅汕大 传道授业

2016年,吴泽涛来到汕大任职新闻学院的教授,他表示:“我想把自己一些的想法和观点在汕大传播出去,这也是我的另一种创作。”目前吴泽涛在汕大开设的课程为《电视综艺节目》和《剧本创作》。

在央视工作期间,吴泽涛负责央视7个创意频道及春晚的节目研发与创新工作,主持研发了《我要上春晚》《开门大吉》《梦想星搭档》《谢天谢地你来了》等多档节目。吴泽涛认为,综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导演、舞美、表演多方面的集合。

针对《电视综艺节目》这门课程,吴泽涛在课堂上播放经典影片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与表达能力,再谈实践与创作。他表示,“综艺是一门创作的艺术,而不是模仿,没有情感、没有表达的冲动就没有创作。”挖掘经典作品中优秀可借鉴的地方,可以激发学生本能的感受与表达的冲动,进而唤醒学生的创作冲动。吴泽涛强调,这门课程不是培养拍摄机器的搬运工或者维修工,而是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想象的思维和培养创作的冲动,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剧本创作》这门课上,吴泽涛也提到“感性是快乐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癫狂状态,要有表达的冲动。”他不否认创作需要理性,认为在创作中,人的右脑即感性负责形象地表达,左脑即理性负责结构的主体,两条线相互补充才能往前走。

山清水秀的汕大,是吴泽涛眼中创意诞生的理想地。他认为汕大很美,“是一个创意的聚集地”,在这里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