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的跨界和融合——-来自谢琳摄影工作坊教学实验的思索

文/曾漫路、16级冯永廉    图/刘文豪、陈丽吟、刘春海

12月25日上午,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游离于边界之间——谢琳摄影工作坊观念纪实作品》对话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新华社领衔主编陈小波莅汕,与作者、被摄影对象及汕头大学新闻学院、艺术学院专家学者和各院系学生进行了对话交流。

1227_1

时下摄影学科的知识建构体现出消解边界,解构经典观念的特点,使“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呈现出某种边界模糊的新转向。对此,从2015年4月开始,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谢琳以摄影工作坊高级研讨班的形式,尝试在摄影类型上做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跨界和融合,通过对摄影界“直觉顿悟”旧概念进行新实践,探讨“纪实”和“观念”的边界变化。时间跨度半年的教学实验,从无性别概念引入到身份重构,从直觉的瞬间到潜意识与创作,从瞬间灵感的捕捉到思维多向的编辑理念三大部分,学员收获良多,师生之间最终形成了《游离于边界之间——谢琳摄影工作坊观念纪实作品》一书。阅读此书的读者,都会被学员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生命追问、伦理思考、影像调查等新观念、新意识引发深思。

1227_10

研讨会上,谢琳老师讲到,很多摄影人拍摄时多受传统观念影响,被诸多外在因素干扰和束缚,比如考虑光线、构图、色彩好不好,但直觉的顿悟就是要抛开一切,当第一感觉发现这个画面值得拍摄时,就要毫不犹豫地记录下来,这是最真实地再现现场。要做到直觉的顿悟也不容易,必须是对事物有深入的理解,是经验、知识等综合素质的积累。谢老师强调,摄影者应抓住时代的浪潮,讲好故事,记录巨大的时代,做有用的东西。摄影者必须真诚地尊重被摄影者,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和细节中,真实客观地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而不是浮光掠影式消费他们的故事和苦难。唯有如此,才能拍摄出能被他人接受认可的优秀作品。

webwxgetmsgimg (1)
陈小波老师认为,当代大学摄影教程过分侧重技巧传授,过于僵化。谢琳老师通过身体力行,以教学实验的形式,实践新的理论,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对大学摄影进程的极大贡献。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同时有优良的专业知识作支撑,使这套新的理论极具实践和推广意义。

20余年的从业经验和担当众多摄影展的评委,使陈小波更深刻地思考,摄影到底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摄影要不要关注他人的命运?她强调,纪实摄影的实质不是复制,而是社会记录。中国不缺乏题材,生活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困境,中国每一天的巨变都需要记录。应该将镜头对准小人物的命运,“开一个小小的口,打一口深深的井”,写就小人物的命运之书,时代之书,呼告之书。以非虚构文学手法拍摄作品,在微妙中看到潜藏着的中国大命运,让人从中感受到个人是如何被卷入社会发展大潮中的。

新出版的摄影工作坊研究成果:《游离于边界之间—-谢琳摄影工作坊观念纪实作品》一书也在会上首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