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7 10:30

2019年7月至9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8名学生由新闻学院老师张征、耿军带队,一路北上,在首都北京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六家媒体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实习。

这是新闻学院连续第四年组织北京实习团。在过去三年中,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都会选拔优秀学生前往北京实习。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聚集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顶尖媒体,是新闻学子心中的“圣地”。到达北京第一天,实习团的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实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新社实习生朱君参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中新社实习生朱君参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剪辑《农博士来了》节目中的短视频时,光是背景音乐就让我头疼好久。”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同学、中央电视台实习生吴斯瑶回忆。

2017级新闻学的胡少华去北京之前,以为自己经过两年的学习,怎么说也掌握了一点新闻写作的技巧,但到了写第一条消息时,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却说她写的稿子不像新闻,“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所学还是太少,尚不足以应付真正的新闻现场。”

指导老师让胡少华“自己去悟。”她就几乎把指导老师写过的稿子都认真翻看了一遍。后来每到一个采访现场,胡少华都会和指导老师沟通打算怎么写,再询问老师想写的方向,去琢磨差别在哪里,成稿后亦是如此,看指导老师改动了哪些地方,从这里发现哪些材料是更重要、更能凸显主题的。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写作开始都是在模仿,一直都是以老师为标杆,向她靠近,久而久之,也就摸出点门道来。”胡少华表示。

两个多月的实习结束,同学们的努力得到记者老师的肯定。北京日报经济新闻部主任涂露芳在给蔡静灵的评价中写道“对新闻采访有热情,在实习过程中提升了对新闻的理解和选题操作的经验。”实习结束之后,中国新闻社的指导老师张曦特意给王新月寄来礼物,并在明信片上附言:“希望能再度共事。”

三位实习生与北京日报记者老师们的合照
三位实习生与北京日报记者老师们的合照

近80天的时间里,18位同学共发稿222篇,发布视频作品686个,“看着自己的文章出现在新闻热搜里,还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其他媒体转载,熬再晚的夜都值得。”在中国新闻社实习的2017级新闻学专业同学朱君说。

实习之外,北京还有着“特殊的魔力”。

“在书店席地而坐看书的孩子,在地铁上抱着书“充电”的学生,在国家图书馆戴着眼镜看资料的大爷……都是尚未停下脚步的‘读书人’。”在2017级新闻学专业同学、中央电视台实习生娄俊的印象里,北京是一个总能让人涌起学习热情的地方。

娄俊(左二)在央视农视网彩排工作照
娄俊(左二)在央视农视网彩排工作照

两个多月的实习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了两年的井底蛙,在看到真正的世界后,我也要开始一点一点往上跳了。想对自己说:好好坚持,好好加油,带着微笑奔赴未来。”娄俊道出了实习团成员的心声。“我们还差的太远,要学的还有很多。”

实习期间,2018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实习生李维康做过一期关于城市地标建筑的选题。“从地标变化窥探中国发展,从营商环境建设,细数国家改革步伐,从城市空间规划,感叹祖国国土之大问题之复杂。”李维康说,在北京的这段日子让她真切感受到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真谛。

二十岁的激情澎湃碰上了七十年的波澜壮阔,激荡起的是饱含深情的爱国热枕和不忘初心的新闻坚守。为了心中的新闻理想脚步匆匆,我们将带着更强的责任感奔赴未来。

 

文/朱君

图/北京实习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