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2 15:48

“新闻政论是新闻作品王冠上的明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5月18日晚,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毛浩以《新闻政论实务十条》为题,受邀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演讲厅与众多师生分享从业心得。

B4B01

新闻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时间的推移中却逐渐与学界脱节。毛浩希望“业界与学界多交流,共同打破这层隔阂”。讲座中,毛浩多次提到“政论不能藏拙”。新闻评论的写作十分考验评论员的综合能力,结合自己在业界39年的思考,毛浩提炼出十条政论写作经验,运用《中国青年报》大量的优秀评论作品案例,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新闻实务之旅。

一是看清大局,吃透精神。毛浩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一座冰山,有的人只能看见冰上的一角,而有的人能看见雪面上下冰山的全貌。”他表示,这是政论写作的根本前提,也是评论员的核心能力。而想要拥有这种能力,需要潜心的积累和着力修炼。

“认真看新华社的通稿、认真看党中央的文件、认真对待理论学习。”这是毛浩教给同学们积累修炼的最笨功夫、最简单方法。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个阅读习惯,看报纸时看其政治信息点和版面语言。“当我们抱着积累的心态去阅读、学习 、修炼,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建立一个立体的坐标系。”毛浩说。

他认为,建立这种坐标系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童子功。新闻学院的学生也要学会建立这种坐标系。“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你就可以在这个坐标系里找到它的位置并给出相应的判断。”毛浩表示,所谓的大局观、领悟力、政治站位,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二是苦学理论,修炼思维。“评论是一个讲理的文体,无法依赖外在的事实,考验的是主观能力。”毛浩提出,新闻报道不能掺杂主观的评判,而评论看的是作者的观点是否独到、论证是否有力。

很多同学似乎难以将一个道理想清楚、分析透、讲明白。对此,毛浩认为这需要强大的思辨力,“思辨力主要靠理论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他表示,写时评耍个机灵可以应付,但是写政论,尤其是长篇政论时,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的短处和功力。

毛浩表示,思辨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有多深的地基,就能起多高的大楼 。”毛浩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时期要加强理论建设和思维训练,理论功底深厚对今后从事新闻行业有很大帮助。

三是兼收并蓄,马列为要。“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毛浩很深的从业体会,他认为,我们不仅要有朴素的思想认同,还要有深厚的理论武装。

在毛浩的大学时代,各种思潮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他表示,大学读了很多书,但进报社后发现自己就像浮萍,没有根,立不住。在评论部,毛浩从老一辈评论员身上,很明显感觉到自己理论积累上严重的缺陷。于是他每天一有空就恶补马列全集,时常看到晚上十一点。

“这段时间的恶补,对我以后的评论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毛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在党媒工作,政治素质就是最大的业务能力。

四是善用外脑,采花酿蜜。比起“杂家”,毛浩更愿意将新闻工作者定义为“在特定时间内快速收集、整合、提炼、转化和传播的专家”。厘清自身定位,就能更有效率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像蜜蜂采花蜜一样,吃进去的是粉,但吐出来的是蜜。”毛浩将收集思想素材的过程比喻成酝酿花蜜的过程。他表示,之前阅读过的文章,有的变成了论据可以用在评论中;有的成为线索,关联到其他文章和书籍,让思考更有深度。

F9C5F

五是通俗转化,媒体表达。“政论最主要的功能是把党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大众化地阐释、通俗化地传播。”他表示,重大的报道也常配评论,其目的是把报道的意义、背景和内涵,用通俗的形式提炼、转化、表达出来。

如何才能做到政论表达?毛浩认为,政论表达不是文件表达,也不是论文表达。传统的社论、评论员文章更多满足的是工作指导性的需求,而削弱了解析传播的功能。因此,媒体正在探索一种更符合媒体功能的媒体表达形式。

一线的主流媒体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政论IP,高水平的政论IP成为主流媒体的标志。“重要节点和重磅评论,在日益强化、强调思想引领的今天,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毛浩说。

F9E67

六是超越“官腔”,摆脱八股。“文件有文件的话语体系,讲话有讲话的行文章法,真正能把‘官腔’打得字正腔圆,绝对是文案的高手。”看似平常的讲话稿实则暗藏玄机,文本都是句句讲究、字字推敲,将平常字眼用在不平常之处。对此,毛浩建议,读到这些讲话时,要学习其中的文字表达,提高炼字的能力。

毛浩提出,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传播。在保证全面准确的基础上,媒体政论要做到通俗易懂,“一篇好的政论,就是用民间的语言讲清楚官方的道理”。如今,各种政论文章层出不穷,毛浩提醒,业界要警惕“党八股”的肆虐,切忌写作变懒、变油。

七是观点独到,态度鲜明。“关键时期起特殊作用”,这是政论的魅力所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刊发评论“第三次解放——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考察报告”,率先正面评价农民工进城的现象,为公众提供看待“民工潮”的新角度。“言人之所未言,顺应时代的鲜明态度,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便是毛浩所说的,政论特有的微言大义之用。

八是结构闭环,逻辑有力。毛浩认为,主题是评论的灵魂,结构是评论的骨架,逻辑是评论的经络,素材是评论的血肉,四者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时政评论。“打好结构,文章就完成了一大半。”而一篇雄辩滔滔、大气磅礴的政论如何才能面世?毛浩提出,“长篇政论要多线并行,才会让文章的逻辑更加强劲”。线头要多而不乱、交织起伏,甩得越远,文章张力就更大,但是“收不回来,文章就会散架”。

因此,布局逻辑结构的能力,就是驾驭文章的能力。对此,毛浩建议同学们多看名家政论名篇,功夫到家了,下笔自如有浩然之气。

9EDED

九是理性打底,感性润色。评论是讲理的文体,要想做到以理服人就做到“观点立得住,论据真实可信,论证逻辑严密”。但作为一种媒体题材,新闻政论还需讲述通俗,因此感性的表达不可缺失。

毛浩表示,把大道理讲生动,考验着评论员的文笔功夫,但文笔不能喧宾夺主,成为展示的主角。“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十是长文短节,小步快跑。“使用短句是评论写作的常态。”毛浩认为,阅读信息密集的长篇评论,十分考验读者的耐心。要想提高可读性,“逻辑的收放有致,节奏的抑扬顿挫十分重要”。“手上在写,心里在念”是毛浩写作的习惯。

文字功底深厚的评论员能“依靠节奏带动读者看完长篇政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如何做好这一点?毛浩分享了一个捷径,“靠分节调整节奏”,即把文章分成多个小节,每节不超千字,能有效改进阅读效果。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有同学问,在思潮多样的时代,“躺平”口号频出,媒体应该如何做好舆论引导?毛浩认为,如今的中国距离民族复兴仅一步之遥。在这关键阶段,中国青年万万不能躺平,因此,媒体要以多媒体的形式,激发青年的责任感,响应时代的呼唤,做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570F1

45786

6AF6C


“青年群体应如何避免对正面报道的对抗式的解读呢?”毛浩回答,媒体正向宣传时需放低姿态,从青年的角度谈论问题、讲述道理。他认为,媒体需要一种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大家奋斗和上进的情绪,这是一种责任感。

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还就新闻评论写作的细节问题与老师进行讨论。毛浩寄语同学们:“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同学们一定要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想主义的积极姿态。”

CF1D3


  文字 | 高泽芝、何茵桃

  图片 | 李宗懋、邓   菲

  排版 | 何茵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