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年北京实习团在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举办“‘四力’探京城,磨砺铸新知”主题分享会。新闻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负责人毛浩教授、副院长丁智擘,北京实习团指导老师张征教授、蔡秋彦副教授及学院各专业的老师出席本次活动。
2024年北京实习团由学院2022级22名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今年7月,他们分赴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健康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9家媒体单位,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实习。
分享会上,实习团以新闻工作者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为线索,分享了他们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
夯实“脚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础。2022级新闻学专业的曾怡莹、宣海萌、陈宇翊,以及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罗炜琪,以自己工作中的案例,讲述他们是如何深入新闻一线,实地采访,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曾怡莹回想起自己在中国青年报的一次采访经历,一天之内采访七个村镇,跟着实践队伍进入田地和林场,她表示,“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条件,新闻记者一定会跑在前线。”陈宇翊分享了她在北青深一度的采访工作,“深度报道的操作时限长,采访量大,信息复杂,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蹲守,需要长期的坚持。”这也是她在实习期间学到的重要一课。罗炜琪用两张北京地图,告诉同学们自己经常跑新闻现场的活动范围以及跑过最远的一次现场,切身实地告诉大家,“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宣海萌则用自己采访的经历说明:“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才能抓住现场的细节,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稿件。”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2022级新闻学专业的李婉佳和2022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陈琳琳围绕“眼力”这一主题展开分享。李婉佳介绍了自己在陌生的城市中如何通过观察寻找选题的技巧和方法,“空闲时间多出去走走、关注身边人、市民热线,以及在互联网上获取线索、找到选题。”陈琳琳则将眼力的重点放在了对信息的筛选和确认上,在中国妇女报实习的她牢牢记住实习时主任的话,“我们发出的每一篇报道,都代表着全国一半人口的宣传工作”,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成为了她实习中的头等大事。她用自己的一个经历向大家分享,如何在细心的观察中拨开网络信息制造的迷雾。
2022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姜扬涛和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陈美羽则围绕着“脑力”分享了他们的实习心得。姜扬涛表示,通过《城市体验官》的栏目,认识到“原来时政新闻可以这么鲜活”,这种打破刻板印象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思考对于记者的重要性。陈美羽介绍了她在中国新闻社的实习经历。她表示,“在采访的过程中,不要被局限,必须思维活跃,适当转换思路,才能找到新闻的亮点”。
对于一篇好的新闻,“笔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22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戴越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要主动思考、主动行动,注重细节、核实信息、数据清晰,力求让读者从报道中了解到事实真相。同时,她也强调了语言简练准确且生动、提升组稿能力的重要性。2022级新闻学专业的陈洁鑫用一篇关于救援的报道,分享了他在实习期间修改通稿的经验,陈洁鑫说:“要认真对待通稿,并且心中要牢记,记者是要给读者写稿”。
2024年北京实习团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第八次组织北京实习团,张征教授对2024年北京实习团的成果表示肯定,感谢北京实习团成员们以及学院、老师们所共同付出的努力。张征老师在讲话中提到:“一定要培养自己迈出去的勇气,不要怕当记者有多难,也不要怕被老师骂。”张征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努力。
最后,毛浩教授为2024年北京实习团分享会进行总结。毛浩表示,“新闻工作是深刻和复杂的,作为实习生,只能算是从门缝里看到一些风景。北京实习团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反刍知识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在北京的主流媒体实习过后,能够爱上新闻,把新闻工作当作将来的职业选择。”
2024年北京实习团不仅为学院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新闻“四力”。自2016年起,学院每年暑假组织“北京实习团”,选拔学生前往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等中央或北京当地媒体实习,突破地方高校的资源局限,将国情教育和新闻理想信念教育嵌入新闻教育,让学生在新闻现场锻炼业务能力,深化新闻学子的责任和使命。
文字:肖汉华
图片:宣海萌、李宗懋、林师毅
指导:蔡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