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至23日,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汕大中国特色应用新闻学教研中心承办的“在焕新中重塑——2025深度报道暨新闻实务教学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
此次研讨会聚焦“深度报道的新趋向”“深度报道的术与道”“新闻实务教学的守与创”等话题,来自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社、财新传媒、三联生活周刊、北京青年报社、澎湃、新京报、正面连接等媒体,以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宁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长安大学、塔里木大学的业界专家和学界学者受邀参会并做主题分享。
新题与旧义:媒介新生态下的反思应对
在22日下午的“深度报道的新趋向”深度报道论坛上,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负责人毛浩教授主持会议时指出,当前新闻学界和业界之间尚有隔阂,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新闻学作为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和互动,一定要尝试去把它打通。” 他希望每年筹措一次交流机会,推动学界和业界开展更多实质性交流,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创新新闻实务教学内容。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吴湘韩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度报道不会消亡,反而因其独特价值而无可替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认为,深度报道揭示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结构,是社会透明度和反思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反思生态”遭到破坏,事实报道短缺,导致人们习惯于抛开事实直接表达观点,从而影响社会的深度和反思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窦锋昌从“力量与优美之间”探讨深度报道的发展方向:力量报道让社会健全运行,优美报道有利于了解众生百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白红义集中探讨了中国新闻业近年来出现的微观变化,特别是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趋势,提出新闻报道中实名文化与匿名报道的双重困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以学者视角在认知危机背景下重新理解深度报道,从功能出发理解深度报道的不可或缺性及创新方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净反思了当前的媒体实践与新闻报道体裁分类,认为有必要重塑与重新定义深度报道,并提出要重视对新闻学生专业信心的提振。
应变与守成:再思深度报道的术与道
23日上午,在“深度报道的术与道”深度报道分论坛中,来自业界的知名记者编辑积极探讨技术冲击下的调查性报道生存机遇、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新闻伦理标准的遵守、新闻文体的界定、媒体如何处理敏感议题等话题。
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高昱分享了财新调查报道的新闻观、方法论与合规性原则,指出“事实大于故事,事实高于一切”的工作原则,主张新闻从业者要秉持严肃的新闻观和方法论,持续生产规模化的优质内容,获得深度报道的生存之道。人物杂志原执行主编赵涵漠讲述了一个关于“失败”母题故事的创作过程,强调非虚构写作中要重视“当下感”叙事,让读者甚至作者从作品人物那里获得共鸣与共情。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经参调查室主任、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王文志认为记者要有“深挖几锹”的坚持,才能把监督报道做得更扎实,他强调记者要积极作为寻找“可报道的空间”、去现场、深采访、敢斗争,勉励同行们“少抱怨多努力”。
北青深一度主编宋建华以深度报道的外部性问题为切口,讲述了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困境与难度,主张要立足公共利益、适应市场变化,“正确对待当代青年群体的阅读需求”。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分享了她在采访制作《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系列纪录片中关于社会问题与家庭关系的深度思考,认为在“家庭秘密的公共叙事”上要确保叙事的客观性、公正性,谨慎处理公开报道对个体的影响。正面连接主编曾鸣、编辑于蒙分享了自己在媒体实践中女性叙事的脉络,讲述其作为一个年轻的自媒体机构在调查报道与非虚构写作层面的探索实践,认为自媒体人也要在新闻稿件中做到事实、语境、情绪三个维度的准确性。
变革与守正:新闻实践与实务教学的创新
23日上午,来自新闻实务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聚集在“新闻实务教学的守与创”分论坛上,聚焦新闻实践的发展变化,探索新闻实务教学的变与不变。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征强调新闻学课程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认为基本功是知识与能力结合的素养,是发现新闻点的关键,呼吁新闻教育要扣好“第一颗扣子”,培养真正的新闻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理分享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伦理与法规》的SPOC集群建设经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评”的痛点,强调自主知识产权案例库的重要性。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曾洁分享了自己的新闻实务教学创新实践,提出了课程体系的三重创新维度:基础筑基工程、在地转化工程和协同育人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实践能力。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范敏分析了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对新闻教育的影响,指出学生在新闻接触和实践上缺乏认同,提出通过新闻作品分析、模拟采访和情景教学等模式创新来解决上述问题。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在视频会议中指出当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新闻评论》教学存在课题衔接不足和教学同质化的问题,强调要系统规划研究生的评论教学课程。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汕头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策划的“新闻采写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就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机制、资源共享、跨校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新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文字:雷碧睿、刘钰洺、李璐、肖汉华
图片:罗杰坤、伍颖欣、郑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