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汕头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汕头大学数字人文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年度春季学术周之“智变与突围:AI浪潮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汕头大学开幕。
此次研讨会开展了“AI浪潮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专家交流会”“期刊编辑面对面交流活动”“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等三场会议,并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前往学院南澳县实践教学基地、东海岸校区教学专业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
会议邀请到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林升栋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刘昶教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天策、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郭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煜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国平、《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及《国际新闻界》副主编王斌、《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新闻与写作》主编李蕾、《对外传播》执行主编孙墨笛等十余位来自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他们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危机”“第六轮学科评估筹备”“学科特色凝练”“省级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汕头大学胡忠副校长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在智能技术冲击、社会需求变动的压力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中亟需重新定位方向和价值,希望广泛收集专家智库建议,助推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凝聚学科特色、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负责人毛浩教授致欢迎词,并提出在全球性文科变革浪潮中,新闻传播学科作为发展历史较短的人文社科将首当其冲,“学科本身也积累了许多问题,趁此机会做一些厘清的工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在当下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增,这对新传学科是挑战也是机遇。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经过艰难转型后,正准备重新出发,它既面临着与其他新传学院一样的共性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问题,亟待凝练学科特色、明确发展方向,期待参会专家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9日上午,在AI浪潮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专家交流会上,强月新首先明晰了学科与专业的差异,主张要在正视技术的基础上抓紧构建新闻传播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响应社会需求。林升栋强调区域高校合作以及重点开展东南亚国际传播研究,主张扎根当地实际,对接国家战略。郭可强调智库建设与产学研结合,弥补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推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发展,避免科研功利化,提升学科的社会价值。巢乃鹏认为要完善新闻传播学科治理体系与文化建设,通过师资结构转型、有组织科研团队建设及数字化转型,结合优势打造特色,破解学科同质化竞争困境。刘昶对比了中外新闻行业环境的不同,提出教学比照实践、科研赋能教学、推动智库建设、面向产出的培养质量监控等主张。
董天策认为要用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应理性研判技术应用场景,避免教育教学虚化,主张立足中国实际实践,“拿进来”与“用得上”相结合,重视解决中国问题与需求。周煜指出在AI技术革命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需反思与回归,找准定位,“AI应定位为技术革命工具,我们要保持与重塑好新闻专业追问能力,学会与AI对话”。曾一果强调学科要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回归本科教育教学的根本,培养“有新闻理想的学生”,也要保持教学、实践与科研协同发展。何国平认为要精准定位,结合好地缘的禀赋资源,深化中微观研究,建设好区域国别学等特色交叉学科。
30日上午,“长江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举办,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毛良斌就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现状做情况介绍,从专业情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等方面剖析学院优劣势。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主任、教授冯月季对汕头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建设情况做了介绍。与会专家学者根据学院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咨询建议。
强月新指出汕大新闻传播学科需聚焦潮汕文化与国际传播特色,补足科研短板,整合跨学科资源,完善治理体系,稳定师资队伍,争取社会支持,以提升学科评估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林升栋建议强化学科评估中的特色聚焦,如厦门大学对台及东南亚传播,强调田野调查与案例建设,通过实地资料收集支撑理论研究,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倡导有组织科研以提升学科竞争力与创新力。巢乃鹏认为学院需适应第六轮评估“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与特色党建,需整合区域国别研究及国际传播方向,应对博士点布局竞争。刘昶以“圈层突破,价值共情”为题,强调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提升实效,注重文化适配与全球参照,聚焦年轻受众及“全球南方”,加强智库合作,优化话语策略。董天策认为学科建设应注重人才队伍、高水平成果及政策支持,他建议学院集中资源突破关键点,形成共识并完善制度,加快提升学术影响力。郭可强调学院学科应以潮汕文化为核心,结合侨乡传播,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凝练教学定位,协同案例研究,强化实践与理论融合,推动学科差异化发展。
曾一果强调学科需平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建议资助教材出版、强化学生实践,聚焦国际传播与交叉学科建设,联合高校及区域资源,推动特色发展。朱鸿军从刊物主编视角出发,建议学院需结合地方特色,如潮汕文化,对接行业市场需求,整合校友企业资源,提升学科应用性与竞争力。周煜以自身建设国家一流课程为例,建议学院教师精心打磨核心课程,从案例、教材、教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系统性设计,全方位提升课程质量。何国平指出,要立足学院、学校及区域的资源禀赋,从学校、省内到全国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推进学科建设,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精准发力。王斌强调学科建设既要清晰精准地明确目标与定位,也要做好人才引进规划,以高质量引进弥补学科短板。刘鹏指出,尽管理工科在当下具有显著发展优势,但人文学科价值不可忽视,要深度反思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文理学科协同发展。
未来,学院将持续汇聚各方智慧,立足本地实际,凝聚学科特色,打造平台合力,回归应用新闻学人才培养特色,聚焦华人华侨国际传播研究,以应对AI浪潮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压力与转型需求。
文字:曾继凡
图片:凌学敏、宣骏超、郭仪、聂建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