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7 10:49


322日下午,原《人物》杂志执行主编赵涵漠受邀在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开展新闻实务专题讲座,分享非虚构写作的经验与方法。讲座由学院讲师崔英超主持。

赵涵漠,在过去的16年中从事非虚构写作、编辑,曾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原《人物》杂志执行主编,著有《历史的绊脚石》一书。

讲座伊始,赵涵漠指出:“一篇非虚构写作好不好,取决于它有没有扎实的采访。”她形象地将采访和观察比作房子的地基,地基打好了,房子才能屹立不倒。她强调,记者不仅要让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成为报道的主角,还要让读者记住其中的细节和故事,而这靠的就是大量的采访和观察。

“采访是一个纠偏的过程,其目的是为故事建立一个坐标系”。赵涵漠指出,在写作过程中,记者要尽量开阔地寻找信源,尤其是一级信源,在主要采访对象和周边采访对象的不断纠偏中去还原真实立体的情节。

在采访主要对象时,记者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即采访停留在浅层,受访者出于自我保护,通常不会轻易展示真实的状态。那么,如何打破受访者的公众面具呢?赵涵漠指出:“对周边信源的使用很重要。”她补充道,真正的采访从第三次开始,在第一次采访完主人公后,我会预留时间去采访他周边的人,然后带着新的问题重新采访他,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一个在采访和写作中不容忽视的要点,便是注重细节。“有时故事会被忘记,但细节会长久地在读者头脑中留下印记。”赵涵漠以《这些男人不回家,他们去钓鱼》为例,向同学们解析细节的意义。文中刻画了一个骑电动车去夜钓的男性形象:“晚上的十字路口静谧万分,不见人影。从家里出发去钓鱼的时候,他会闯红灯,一路哼着歌;但回家的时候,他会很乖地遵守交通规则。”这样的行为不应提倡,但这个细节隐喻的正是人物的内心,在黑夜里,他冲向的是自由,而在白天里,他回归的是现实。

至于如何获得足够且优质的细节,赵涵漠说,“光靠交流、问答是不够的,在采访中我们要学会调动五官去观察和感受。”这意味着记者不能只局限于传统一问一答的模式,而是要全身心地融入采访环境,捕捉受访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让受访者的形象在记者笔下更加真实、丰满、立体。

讲座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同学们就如何挖掘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怎么获取外围信源等问题与赵涵漠深入探讨。

本次讲座是2025年“春季学术周”新闻实务系列讲座之一,旨在加强学界与业界交流,推动学院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文字连雪怡

图片宣海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