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李舸受邀在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E教105教室开展专题讲座,以守正创新的思维,分享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建构中国摄影融创美学。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培秋,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以及汕大师生、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约300人到场聆听,活动由孟祥斌老师主持。
“以宁静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以勇气改变那些能改变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区别。”讲座开始,李舸引用一句话,表达对摄影师和摄影创作的看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摄影相关的认知和评价也是多维度、多需求的,更会受到各种利益和诱惑的干扰,因此坚守初心,就得甘于边缘,甘于寂寞,甚至甘于清贫。
“以勇气改变那些能改变的”,李舸认为,在智能化数字时代,摄影要以现代艺术的表现力和思想性,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树立新时代的艺术创新意志。李舸与大家探讨了数据要素的多元社会价值,并通过对技术封建主义的理性分析,思考如何重建自身的价值模式,引导摄影人站在历史的方位考量摄影创作。
人工智能为艺术创造拓展了新的空间,但李舸认为不能仅从技术性思维去理解和应用,而是要在理念上实现更新,进而产生新的价值主体和叙事体系。李舸列举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在摄影技艺不断改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摄影观念的更新和表达。“我们如果不了解历史,就会盲目自大;如果只看眼前,也许会盲目自卑。”结合中西方艺术史、摄影史,李舸厘清了艺术发展的两种驱动力——技术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艺术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讲座最后,李舸展示了自己多年来在摄影艺术上的探索实践,以自身用影像记录历史、服务人民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摄影记者肩负的责任,以及什么叫“镜头有温度,作品有力量”。李舸的艺术作品,凸显出了其中国美学独特的写意精神,同时也在运用一些新技术新观念,让艺术与技术共生,以新的技术美学形态,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墨子思想启发,李舸创作了“无久不止”——体育影像艺术系列作品,融入了音乐、影像、书画和装置等艺术形式,力求让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和中国先秦时期的体育哲学思想进行对话。
讲座现场气氛轻松,李舸幽默诙谐的风格引得大家笑声阵阵,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人感到意犹未尽。2024级新生、新闻学的吴梓皓听了讲座感触不小:“李老师的讲座加深了我对新闻摄影的理解,让我明白做好摄影不仅要有技术能力,更要思考和探索摄影艺术的思想文化。”
本次讲座为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闻系列讲座第28期,讲座深入浅出地梳理和提炼摄影史脉络,以及闪耀其间的经典之作;从具体实例出发,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描摹了一条艺术性创作实践路径。
文字:曾继凡
图片:林海宏、朱小茜、邵玲、孙名妤、孙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