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微短剧创作》课程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视听传播方向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旨在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就业缺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课程由我院青年讲师许竹博士、资深综艺制片人王云鹏共同讲授。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微短剧的编辑逻辑和商业运营模式,在内容创作实践中熟悉微短剧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的实践人才。在课程结束时,培养学生自行组建团队,产出一部完整的创意微短剧作品,并在公开平台展映。
近日,由萧迁、贾佩瑶、陈颖仪、杨瑶钰、陈琴季、陈之敏、钟紫艳等七名学生主创的时长25分钟、共十集的微短剧《蓝调降临时》上线到抖音平台,也在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行政楼六楼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和行川书院一楼电子屏同步展映。此次展映旨在弘扬年轻一代真爱、善良、公平的人生追求,展示《微短剧创作》课程中学生们的优秀实践成果,激励更多的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勇于挑战自我,向行业标准靠拢。
《蓝调降临时》的学生创作团队也满怀任热情地向观众们分享幕后制作故事,讲述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邀您一起关注作品。
预告片(点击查看精彩预告)
作品链接(用抖音扫码,查看完整影片)
主创故事:过过戏瘾——做一个作品而不是一份作业
几个月前,我们还不敢相信,仅凭我们几个学生,就能完成一部25分钟的剧情片。选择上《微短剧创作》实践课,主要是被这个名字吸引——听起来就紧跟潮流、紧跟市场!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我们希望不只有扎实的新闻素养,最好还能兼备剧情视频创作、短视频运营的能力,艺多不压身!
课程介绍里写,授课教师中,王云鹏老师来自业界,曾经在湖南卫视、腾讯视频、爱奇艺担任过十几年的制片人,是一位互联网视频行业的资深专家;许竹老师,理论功底扎实,曾在江西卫视工作多年,作品多次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表彰及江西广播电视奖等奖项。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我们满怀期待!
真实的剧组创作体验:困难但有成长
课程内容新颖,老师按照行业标准流程,把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包括剧组分工与建组、剧本创作、筹备与实拍、素材拉片、成片上线,环节层层推进。各流程中,老师会讲解工作重点,也会对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拆解分析。
因我们都是第一次拍摄微短剧,在协调时间、人员分工、经费管理上都缺乏经验,在拍摄制作中,我们真实体验到了剧组工作的不易。最难的是自然条件的制约,由于我们的主题是“蓝调时刻”,很多场戏都在海边拍摄,但由于蓝调时刻十分短暂,等到演员、摄像全部就位,天色已经黑了。海边天气多变,起雾刮风都是平常,所以取景、造型和收音总是被影响。王云鹏老师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可控因素时灵活变通,是每一个剧组的必修课。”
虽然最后我们也没能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及时调整拍摄策略,根据现有的环境尽量还原剧本画面。
我们的创作追求:追求影像美学
虽然只是一次课堂创作,但我们对影像美感还是有追求的,在几个拍摄场景中,我们不断地寻找最好的拍摄角度、设计人物运动调度,力求拍出来的镜头是漂亮的,有视觉表现力的。
剧组资源所限,并没有预算去租赁灯光和特种设备。剧组没有轨道,摄像踩着平衡车拍运动镜头;群演不够,化妆师、副导演上去凑人数,都是常态。“不要为此觉得羞耻,相反,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老师时刻激励着我们。
另一难关在后期调色,尽管老师前期就提醒过我们,建议全程都用同型号设备拍摄,防止后期画质和镜号有较大差异。但除了设备以外,外景与内景,早晨与傍晚,打光色温的不同也会造成画面色调的不统一。为了追求一致的视觉调性,我们在剪辑的时候尤为注意调色,大到色温的改变,小到演员的肤色,我们都会力求画面的和谐一致。
最后的成片放映中,两位老师都对我们的镜头设计表示赞赏,“拍出了爱情甜剧的暧昧,捕捉到一点偶像剧的质感”。
亲切的师生关系:跟老师去吃夜宵!
两位授课教师的上课风格都很鲜明,许竹老师幽默风趣,我们总能在欢快活泼的课堂中学习专业知识。从前对微短剧只有“上头“两个字评价的我们,现在慢慢可以解剖一部好的微短剧有什么特质,对微短剧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来自业界的王云鹏老师,在授课外,还有忙碌的本职工作,常在出差。即使如此,她的每次课堂都活力满满,切实有据地给我们讲解了很多行业实践中的经验和技巧。
王老师有一次深夜抵汕,还邀我们一起吃宵夜。“收到老师的信息还是很惊喜的,王老师热情洋溢,说走就走。“我们边吃边聊,同学们就自己学习、实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与老师交流,王老师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这让我们倍感亲近”。
图文:雷碧睿、《蓝调降临时》创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