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毛良斌,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汕头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字人文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和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千人计划”、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汕头大学优秀青年人才计划。
研究方向为传播心理学、健康传播、情绪传播、新媒体用户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哲社规划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等十余个研究课题,同时承担多家机构委托调查专项课题。出版学术著作2部,精品教材1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专业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学术成果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类)、中国新闻史学会2019 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身为高校教师,毛良斌既在科研和教学上颇有建树,又热爱运动,拥抱生活,不断在诠释坚持不懈、团队合作、自我超越的马拉松精神。
科研:既要有趣,又要有用
提起科研,毛良斌感触颇深,“人文社科研究虽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在他看来,好的研究也可以既有趣,又有意义。比如,他研究了社交媒体自我呈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积极的和真实的社交媒体自我呈现更有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但消极的社交媒体自我呈现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在科研上,他喜欢团队合作,“一个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大家一起做,彼此相互鼓励、支持,在工作中能更有动力”。他与学院几位青年教师组建“新传先锋示范队”,团队以传播心理学研究为主要特色,聚焦认知神经传播和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两个前沿研究领域,成为学院近年来学术产出最多的研究团队,他们目前正在编写一本关于网络心理学的教材。
教学:既要教书,也要育人
毛良斌讲授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较少涉及实践实操。学生们可能会有“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以后也不需要”这类想法,这令他非常担忧。“大学生不能只强调会动手操作,也要注重建立知识体系,增强人文素养”,这是本科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最大的区别。
于是,他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教学就是怎么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讲得很简单,让同学听懂”,他觉得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由繁化简,深入浅出”。为了让自己的讲课“更有意思”,他会在网上搜索其他老师的课程视频,探索更好的讲课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要当好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也要做好以培养人才品德为己任的“人师”。毛良斌经常勉励学生,做事要坚持,积少成多,总能完成。“看一本厚厚的书,每天看五页,一个月就看完了;做科研、写论文也是,每天逼自己写500字、1000 字,一个月就能写出一篇论文”。毕业了的学生也会经常找他答疑解惑,“工作、学习、恋爱,无话不谈”。
生活:既要有所作为,也要有所热爱
长期的伏案工作让毛良斌的身体出现了很多小毛病,鼠标用多了右手疼,低头写作多了颈椎、肩膀疼,坐久了腰疼,找了中医理疗推拿,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始接触长跑。“我的一位同学经常跑步,告诉我跑步可以治疗身体上的小病。”于是,他从去年秋季开始坚持跑步,最初只能绕着操场跑一两圈,但坚持半年后,就像同学说的那样——身体上的小毛病全消失了。“现在一个星期跑两三次,5公里、10公里都没问题。” 2024年底,他还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场马拉松。
除了马拉松,他的另一个爱好是自驾游。一到假期,他就自驾去各个地方转转,西北、新疆、西藏、内蒙古,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我喜欢去认识一些风土人情”。
毛良斌坚定不移地探索学术道路,积极热情地拥抱生活,努力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踏踏实实地在人生这条跑道上,一步一个脚印,跑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字:李婉佳
图片:毛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