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7 11:44
271014840 我们如何跨国实习?
(文/罗伊晴、林琬)延续了上一年传统,汕大新闻学院今年继续开设尼泊尔报道项目,因此我们有幸成为汕大第二届尼泊尔报道团的成员。团队一共有6人,在尼泊尔进行为期两周的报道,其中2人可获得在当地主流杂志ECS Media的实习机会。
考虑到半个月时间不足以了解一个国家,作为一名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有一次境外实习经历也是一种积累,我们便决心争取实习机会。通过面试后,便开始为报道和实习做准备。团队负责老师约翰(John·Noonan)开设了International reporting课程,在课上展示国际报道的案例,并结合尼泊尔国情介绍报道中的注意事项。除此之外,每周四中午12:30-14:00的“小灶”时间,团队成员会一起讨论选题。到了出发前期,紧张感愈发强烈,如何挤出时间准备选题、联系受访者,成了脑海里绷得最紧的弦。在尼泊尔找住处,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到尼泊尔之前,我们先让尼泊尔当地的Binod老师,以及汕大校友、曾驻尼泊尔的中新社记者符永康的朋友,帮我们留意住处。同时,我们也在airbnb上查找房源。实地考察并从离实习单位远近、租金以及安全等方面考虑后,我们最终选择了离杂志社较近、与人交流机会更多的guest house。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没有错。从来自瑞士的房东太太和其他国家的房客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人在尼泊尔久居的日常,还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尼泊尔,这也是跨国实习最大收获之一。

“朝九晚五”的生活?
我们6月21号晚上到达尼泊尔,和其他成员共同完成两周报道后,在7月6号正式进入ECS MEDIA,开启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我们的任务主要分三部分,将尼泊尔酒店协会的旅游宣传册翻译成中文,帮ECS开设中文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以及为ECS旗下的杂志写稿。ECS MEDIA旗下有三本杂志。《ECS Nepal》主打尼泊尔风土人情,《Living》 主打潮流生活,《Friday》则是名流八卦以及周末消遣指南。每一本杂志都各有一位编辑负责内容统筹,他们会组织选题会,将这期杂志所有文章选题定下来,然后再将确定的选题分派给记者和实习生。ECS的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到下午5点,看起来是“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作为实习生,我们的自由度较大。每天早上九点,三大杂志的编辑会召实习生一起开会,汇报工作进度并安排任务。之后是自由时间,实习生可外出采访,也可留在办公室完成稿件。编辑老师们的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但若有采访任务也可以登记离开。看来“朝九晚五”确实不是媒体人生活的常态。
林琬:我们在ECS过关打怪
1027053609
在国外媒体实习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尼泊尔英语普及率较高,但是人们日常交流更多用尼泊尔语。记得第一开会,同事们都在用尼泊尔语交流,我们一脸尴尬。不过当我们交流,大家会转换成英语模式,并且不断问我们是否明白。日常与同事交流没有问题,但有时遇到采访对象英语水平有限,整个采访流程便会被拉长。这时,老师会安排另一位尼泊尔当地的实习生在一旁翻译。至于走出公司,投入当地生活,则需要用手势或者请求懂英语的路人帮忙。其次,便是各个国家必有的思维关。尼泊尔与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以国内的思维审视尼泊尔的行事逻辑容易让自己钻牛角尖。由于电、水、网络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当地的办事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我们尝试发表一篇微信推送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也经历过大boss为了网络问题召集所有人开会。这些在国内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尼泊尔切实发生。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保证效益最大化成了大家的首要难题。我们曾经质疑在网络不给力的情况下,一个媒体公司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但看着同事们在断网的时候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其他任务时,我们发现一味抱怨并不能提高效率。于是我们会在上班之前利用住所较好的网络,提前查阅所需的资料,这样一来,到了办公室,即使网络不佳我们也可以写稿。转换一个思维,适应当地的行事模式,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效率。再有,便是选题关。作为一个外国人,由于当地一些媒体仍采用尼泊尔语公布消息,我们接受国内信息的途径不如当地人多。另外,对当地缺乏了解也使我们在找选题上相对被动。但实习老师给我们布置推荐尼泊尔中餐馆的任务,启发了我。虽然我是外国人,但是我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将当地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写出新角度。于是我以一个中国女生的视角写下了我对当地公交的看法,老师看后也觉得十分不错。
罗伊晴:我们完成了封面故事
200823324
现在想起来,觉得ECS真的很信任我们,因为编辑们竟将其中一本生活杂志《Living》的封面故事交给我们两个中国的实习生去完成。这是对我们采访功底的磨炼。不同于在学校的采访,对象多为老师、学生,采访时间比较自由,实习中的采访都有时间限制,而且这次我们面对的是在尼泊尔少有名气的“网红”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走进受访者的世界,是这次采访的最大考验。因为是封面故事,即使看完他们发在YouTube的视频,以及其他媒体的报道,但在采访前还是很紧张。以前,刚接触采访时,我们总会安慰自己,不要紧张,把采访当平常对话。但其实,这并不科学。首先,我特别感谢这种紧张。紧张产生敬畏,敬畏改变你的气场。你开始注意形象、言谈,你的自信瞬间提升,大脑进入亢奋。这些都是采访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另外,我们要端正一种心态,采访本身就和平常的谈话不一样。在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掌握谈话的节奏和方向。

一方面你要做一个聆听者,让受访者在你的问题中找到共鸣,揣摩他的感情。在采访“尼泊尔男版Papi酱”(Aayush Rimal)期间,关注他年轻有为的同时,记者更要体会到受访者背后的情绪波澜。因而我把文章主题放在一个年轻且普通的少年如何从社交媒体中成长。实习老师看完文章后觉得从这个角度切入,真的能走进受访者的世界。

另一方面,你自己要特别冷静。因为你要分析受访者所说的内容,不断问自己,我还缺什么信息,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他说的话是否真实,疑点在哪里。

实习期间,每做一次采访都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人格分裂”,既理性又感性。所以,采访过程中,我会全心投入对话,除了重要的数据,一般不会用笔做记录。

但我个人还蛮享受这种“人格分裂”的过程,它很有挑战性,考验你的记忆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和语言艺术。虽然现在的我,在采访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却越来越喜欢接受这个挑战的自己。

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
1.学好英文。如果不能用英文与人交流,如何了解世界?
2.敢于在各种讲座中提问题。讲座是磨炼学生提问能力的好场所,对讲座的内容进行快速分析并提出好问题,为自己日后的采访做准备。
3.想到了就去做,把握机会。学院和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各种机会,都是一种锻炼。不畏手畏脚,勇于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