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往春天里的蜗牛
汕头大学新闻专业 2008级本科生
居璐
2010年的南方都市报的新闻报道奖的主题是“南都,春天里”,今年2月我非常荣幸地获得机会前往广州参加颁奖典礼,领取2010年度第六届南都新闻奖学金。
南方都市报于2004年设立南方都市报新闻奖学金项目,每年度评审并奖励一次,至今已共评选过六届。
第六届南都新闻奖学金的评选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启动,共有40多所高校开通了南都奖学金直播通道,来自全国25个省市95所高校的学生报名申请,经过两轮评审,最终有30人获奖,我有幸获得了本届南都新闻奖学金三等奖学金。
“从我们收到的申请来看,这届南都新闻奖学金的覆盖面、参与高校的数量都是历届之最,他们中包括了‘李刚门’事件的报道者、网上最早发出舟曲泥石流灾害消息的学生、以及实习期间‘卧底’富士康的学生”,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说。
25日,在广州举办的颁奖礼现场 “星光璀璨”,会场高朋满座,其中包括来自全国9所知名新闻院系的院长和副院长、南方都市报及南方集团领导、南都优秀的工作者们。而在此之前,南方都市报社也安排了深度报道部龙志、南都新闻研究院龙科和广州新闻首席编辑李建平三位老师与30名获奖者进行交流,他们对生活的述说,对新闻工作的感悟和对未来工作的憧憬,使我受益匪浅。
我于去年11月申请南都新闻奖学金。早在之前,南都的职业信条和品牌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驻扎,从学院获知奖学金接受申报的消息后,抱着一试的心情整理了相关资料进行申报。申报过程中,老师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范东升院长对我的申报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作为推委之一的陈婉莹院长更是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了审核和推荐,正是由于老师们辛勤无私的帮助,我的申报才得以顺利通过。
参加完颁奖礼之后,我也真正体会到这个奖项的意义以及南都所提倡的新闻教学理念。南方都市报以其超凡的新闻专业操作能力著称,是一份注重实务极有活力的报纸。本次30位获奖者中有些具有着令人惊异的实习经历:杭州飙车案调查、潜伏富士康28天系列报道、微博报道舟曲灾情第一人······这些年轻的学生们站在舞台上接受南都的认可,透露了南都甚至整个新闻行业对新闻工作者“实干”素质的要求,也将新闻学子的实践经历及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这某种程度上正与学院的教学理念相契合。在校学习期间,学院就为新闻学子们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实习机会,不少优秀的同学甚至获得了海外的采访实习机会。2010年7月至9月期间,我也由学院推荐进入北京中新社实习,我想这也是我能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因素。
两个月的时间,我跑了北京不少地方,稿件基本也全程独立完成。由于我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门采访前通常会找好至少三种交通线路线以备不时之需,每次单独外出采访也几乎都要提前三小时出门。这两个月的经历,虽然使我的身体疲惫,但是它给我的回报却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陌生的城市,专业的任务,挥汗如雨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学会了如何以最快速度适应陌生的环境,而这正是记者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新闻单位的实习提高了我在业务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我也目睹了新闻媒体内部如何讨论选题,如何从媒体定位出发选择恰当的报道角度,记者又如何写出适合其媒体定位的稿件······这些都是我视若珍宝的收获。
两个月的实习结束后,我共发表了16篇作品,计一万五千字。其中有作品被《欧洲时报》、《澳门日报》等境外媒体采用,其他稿件也被境内各大新闻网站纷纷转载,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然而,业务操作的熟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校学习和在校园媒体的实践经验是基础,也是我能够在实习中迅速适应环境的关键。
大学一年级,我通过面试成为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江新闻中心”记者,这是学院提供给学生在校锻炼的一个实践平台,而后当选为编辑,至今一直在为“新闻中心”工作。两年的校园媒体实践经验,使我面对采访过程中突发情况能够镇定自若,使我能够熟练地用文字进行表述,帮助我逐渐树立媒体人独有的新闻嗅觉和时间观念。
实际上,这个过程对于我并不是很顺利的。由于我的理科背景,刚入校时不是很适应文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致大一忙碌的学习和工作并没有为我取得理想的成绩,为此我很苦恼。然而,正是这样的“开头难”让我决心认真对待每一件我不熟悉的事与物,从“零”开始。在学院网站,我扎扎实实地做了两年的采编工作,从记者到编辑,同时经历学院官方媒体的多媒体融合,网站与报纸的合作。这一番“捶打”后,我格外感到挫折的可贵,学院提供的众多实践机会真真正正是一种“锻”与“炼”,困难与打击都帮助我们获得了一颗新闻人的“大心脏”。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像一只蜗牛,比起身边很多其他优秀的同学,我的进步路程似乎是缓慢且沉闷的。然而,好在我需要背着不很优越的自身条件——沉重的外壳,冲着并非十分具体的目标——以致步伐缓慢,在不太平坦的路途上多少留下了点自己的痕迹。只要往前移动,不论遇到怎么样的风景,都将成为财富,成为成长的内容。(文/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