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09:37

“我邀请高端人物的时候是很自信的,就是觉得,我是最”NB”的,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接受我的采访,如果不接受我的采访,我想方设法也要找到他。”刘拉雅快言快语,不带一点儿犹豫。

入职《南方能源观察》杂志社不到半年,刘拉雅在三个月时间内,联系专访了国际能源署前署长、世界石油理事会主席、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杜克能源、东京电力、三菱、日立CEOIPEEC秘书长、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主席、纽约及缅因公用事业管制委员会主席、世行前东亚和太平洋区首席能源顾问、能源基金会副主席等30多个高层管理人物,《南方能源观察》的总编激动地在微博上直呼:“这样的孩纸真是太让人骄傲了。”

 每天至少要找到3

而刘拉雅只不过是汕大新闻学院2012年的应届毕业生,一个90后女生。约访这些能源领域的高端人物时,她的杂志社没有任何资源可以依靠,全靠她一个人一步一步地联系。她把50多个采访对象的名单贴在办公桌、梳妆镜和手机上,每天提醒自己至少要找到3个人。

   刘拉雅对自己的工作有很高的要求(刘拉雅/提供)

找到联系方式后,如何让对方接受邀请才是关键。《南方能源观察》杂志2010年才开始发行,没有英文版,连个人网站都没有,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如何让那些国际知名人士接受这样一个杂志的采访,刘拉雅觉得“很难”。

“关于网站这方面,其实是对方很在意的,因为在国外的人看来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的网站是你的公共渠道,”刘拉雅说。

联系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田中伸男时,她坦诚地跟对方说公司的网站还在建设中,如果对方想了解更多的话,她会提供更多的信息。刘拉雅自己动手翻译了一批本刊以往比较优秀的报道发给对方的秘书看,仔细地依对方要求介绍本刊和采访报道形式,一共发了30多封邮件才拿到了一个65分钟的采访时间。

65分最终“变身”120分钟。

“我提前了1个小时到那里,因为我当时在日本出差的时候是一个人,我很怕迟到,如果迟到的话这个重要的采访就会直接cancel掉,没有了,所以我很在意,”刘拉雅说。

她提前两三个小时出了门,到公司的门口等待。下午两点的时候,田中伸男走进公司,看到刘拉雅这么早就来了,于是邀请她进办公室直接开始了采访。虽然他四点钟还有一个会议,但让刘拉雅采访了两个小时,他对刘拉雅说:“你的问题很有趣。”

   刘拉雅和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田中伸男合影(刘拉雅/提供)

采访遭到拒绝臭骂

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田中伸男的这句话成了刘拉雅日后工作信心的来源之一,还有东京电力国际部马经理对她说:“你准备得非常充分,已经几乎了解80%的东电了”,中美清洁能源论坛主席薄锐思对她说“你真是个不屈不饶的记者”等等。刘拉雅把这些话看作是对她工作的肯定,在后来的采访活动中即使被多次拒绝、责骂和遭人排斥,她也决不让自己退缩。

20121114-15日,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在海口主办“中国国际能源论坛”,出席的嘉宾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能源高层和专家。刘拉雅很想采访这些高层人士,她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网拿到了一个参会名额。

会议的前一天有一个只为重要领导设席的晚宴,晚宴没有通知其他与会人员。刘拉雅想要在晚宴开始前进去找人采访,却被工作人员阻拦:“我们不允许任何采访,只有新华社驻海南的记者可以。”

她被推到门外,手里攥着采访提纲和领导的大头照,绷着厚脸皮,在宴会厅门口“守株待兔”。终于,领导们来了,却霎时被包围安全进厅,紧紧关上了两扇大门。刘拉雅眼睁睁地站了半个小时,得到的是一旁迎宾小姐的同情的笑。

她誓不罢休,决定饿着肚子等待晚宴结束的机会。

“你看还有这么多人,我不方便接受采访。”

“我最怕记者了,你看我这还有事儿呢。”

“不是让秘书和你说了吗,不接受采访。”

“不是已经告诉你拒绝了吗,怎么还去找领导呢,这让我怎么做工作!”

刘拉雅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先婉言,后直接,最后一顿臭骂。

“我当时哭都哭出来了,我觉得我做一个记者,我去采访,我又不会做坏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但是反过来想,也没有人欠你一个采访啊,虽然我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但我心里还是会有疙瘩的,”刘拉雅回忆说,“当时我也想我不做这个采访,我第二天就可以回去了,但是我要是就这样空手回去,我就太对不起我的杂志了,我还是要做点东西的。”

国内的领导人没有采访到,国内外演讲嘉宾和近百名行内人士总算收获不小。在两天的会议里,刘拉雅利用会议茶歇和晚饭后的时间,交换了36张名片,约稿2篇,专访了5位国外演讲嘉宾,包括世界石油理事会主席、花旗银行总经理、阔思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佳能战略研究所理事长、国际城市规划协会副总等,每个专访都是1-2小时。

世界石油理事会主席Pierce Riemer做完演讲后刘拉雅马上去邀请他接受专访。采访时间定在Pierce Riemer的晚饭后。Pierce Riemer享用的是游艇晚宴,刘拉雅作为普通嘉宾不能参加,只好在他入住的酒店大厅等他回来采访。

刘拉雅从下午5点一直等到晚上10点半,她不敢去吃饭,她怕她去吃饭的时候,Pierce Riemer回来了就错过了。她一直在大厅里等,不敢离开半步,眼睛死死地盯着门口过往的车辆,留心他的车子过来了没有,如果过来了就马上冲上去。

“我知道他肯定会回来的,不管他接不接受我的采访,问题是我之前就约过他了,如果我没有出现,就是我爽约了。我觉得,就算他不接受我的采访,我也不能够不出现。”刘拉雅语气坚决地说。

晚上10点半,Pierce  Riemer回来了,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他以为刘拉雅走了,没想到她还等了那么久。两人坐在酒店前台完成了1个半小时的专访。

工作以来,刘拉雅到过日本、韩国、北京、贵州、海南等地方,为《南方能源观察》的年度特刊完成了1/3的高端访谈,是特刊中发表篇数最多的记者。

“最终集合成特刊发行出来的时候,很有成就感,毕竟我只用了3个月时间,完成了近32个高访,”刘拉雅说。

求职简历展现无限可能性

总结刘拉雅进入《南方能源观察》杂志社的工作表现,该刊的总编蒋志高评价刘拉雅是一个“不断地创造奇迹”的优秀的记者。当初刘拉雅同时向和记黄埔和《南方能源观察》投了简历,首先被和记黄埔录用了。蒋志高爱才心切,强行要刘拉雅到杂志社面试,然后用了一个半小时把她劝服加入《南方能源观察》。

刘拉雅不用经过实习期,直接试用2个月,20127月入职,9月转正。

是什么让蒋志高执意留住刘拉雅?蒋志高说:“很简单,因为她的简历展现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汕大新闻学院期间,20105月,刘拉雅去过江西赣州做海西经济研究中心的实地调研,7月到8月,她在北京《三联生活周刊》做实习记者,9月到12月,她又飞到了美国华盛顿,在美国Policy Impact政治公关公司做公关助理。2011年的春节她补习英语,在上半年考取了托福、GRE7月到9月,她在北京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当实习编导。20123月到6月,她在汕头加拿大尊尼英语学校当英语教师。

除了这些满满的实习经历,刘拉雅在学校里是班长,是学生会的策划部长,还选修了商学院的学位,大四超学分完成了双学位,两篇毕业论文都得了优秀。

刘拉雅的大学生活“从头到尾都在忙”。为了完成学业,她更是常常熬夜,甚至因此病倒。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读这么多书为了什么,但当你天天去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呢,现状还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你已经选择了,”刘拉雅说。

她觉得人生有追求的时候没想到要顾虑身体健康,她读书从来都是要求达到最好的。曾经和她一起读高中的很多同学不是考上了清华北大就是可以到国外念好学校,来到汕大虽然她不觉得后悔,但心里面还是会感觉到不开心,因为她是那种考了第一名只比第二名多两分都会觉得心里很不开心的人。

 将出国培训提升专业

刘拉雅说她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她从小就和父母分开住,缺少父母的关爱,她的每一次决定都是自己做的,比如她要上最好的小学,她要去最好的中学,她要念最好的高中。从小到大,她没有依赖过别人,她“没有这个习惯”。

“我挺喜欢跟别人交朋友的,有时候看起来我这个人可能比较独立,因为我很多压力在身上的,你现在看我,感觉我很随便或者是讲话也很直爽,但其实是我心里有很多事情的,我从小就很独立,不希望别人担心我,”刘拉雅放缓了语气,声音也低了点。

现在工作中的刘拉雅不像读书时代那么忙了。偶尔有时间,她会停下来想想以后到底要做什么,明确一下自己的目标,她认为天天忙忙碌碌可能会觉得很充实,但未必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2013年刘拉雅被评为南方电网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南方能源观察》工作,她说她得到了很多珍贵的锻炼机会。目前,她正在申请各种新闻访问学者项目,准备在国外培训后再回来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记者:陈春凤、黄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