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09:37

“这个地方不能再待下去了。”

文华维觉得好痛苦,他大冒虚汗,肚子不断抽搐,实在顶不住了,四肢无力地倒在一楼的第一级阶梯上。宿舍在7楼,他说什么也移不动一步了。同事都外出采访去了,找不到一个人来帮助他。文华维感觉这地方好累,孤独,没朋友,没同学,没亲人。他从汕大新闻学院毕业后来到某家报社已经见习了30多天,见习通过后他就可以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报社没有食堂,每日三餐都要到外面吃饭盒,拜90多个快餐所赐,文华维终于得了急性肠胃炎。他身体靠着墙在地上坐了十几分钟,脑海中闪过各种念头:这个地方不能待了。他慢慢地爬上了7楼的宿舍。

经过这一场大病之后,2007级汕头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文华维,决定离开这里。恰逢南方电网传媒公司旗下的广州《南方能源观察》杂志社招聘记者,他把简历简单修改了一下,再做些补充,就把它发了过去。该刊执行总编蒋志高很快给他打来一个电话,约他面试。面试的时候东聊聊西聊聊,有关读书,有关新闻操作、新闻作品赏析,还有文华维完全不懂的能源小问题,侃了一两个小时后,回家等通知。就这样,一个多月后被录取了。

 文华维2012摄于广西南宁(文华维/提供)

选题会一半词汇听不懂

被录用的理由,该刊的蒋总编说:“华维打动我的是,他展现了他对新闻的热情,且有分析复杂问题的框架。很多人只有前者,没有后者。”

2011年的7月,文华维成了《南方能源观察》的第八名员工。上班第一天,蒋总编把他叫进办公室,第一句话就说:“你现在不再是一名学生了,从今天开始,就要进入角色,整个团队都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快速前进,你必须尽快跟上。”他原以为会有一个缓冲期给他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这番话打断了他的幻想,他在心里默念:得努力了,如果混得不好那就真的要直接回家了。

第一次参加选题会,文华维发现自己居然有一半词汇没听懂。他不淡定了,开始了最笨的学习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本刊前几期的杂志,同时在《财经》杂志上搜索一百多篇关于“能源”、“电力”、“电网”、“煤炭”和“核电”的文章,装在U盘里,随身携带阅读,慢慢摸索着这个行业的记者们都在关心什么事。

第一个封面报道比文华维预想中来得快一些。这时他做记者才半年,201112月,他跟副总编到中国矿业大学出差,正好碰上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政府官员举办参加的关于煤炭能源的大型论坛。文华维和他的同事做了大量采访,他说,在这次论坛上向那些学识渊博且在煤炭、煤电领域研究得非常深入的一些学者和官员请教,使他逐渐了解了煤炭领域的真问题是什么。

“这是熟悉这个行业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能从这时候开始我才有了一个从零开始的突破吧,”文华维说。

他和副总编合作完成了煤的低碳利用问题的专题报道。其中作为封面报道的《洁净煤:中国的选择》后来使他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三等奖的荣誉。

“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的评选和颁奖是“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一年一度的盛典,该奖项该奖项由能源基金会和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联合颁发,旨在通过表彰在这一年中对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做出显著报道的记者,并通过这种形式鼓励更多记者参与到可持续能源报道中来。

 对获奖感到震惊

他曾经一度没有底气参加评选,“哎呀,怎么可能轮到我啊。”文华维觉得自己还没当足一年记者,只写了一篇封面,怎么可能获奖。他特意查看了前几届获奖记者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发现他们做得都特别棒,当时就想“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直到领导说了一句:“就洁净煤这个问题,没几个人比你写得好”,于是“心里一横”,在截止前最后一天才把材料交上主办方。

对于获奖,文华维有些震惊:“我如此嫩的记者居然获奖,充分说明中国真的缺少好的能源记者。”他觉得这个奖不应该那么早来,过早到来的荣誉会令自己变得功利,变得不踏实,甚至飘飘然。他知道自己还是“不够专业”,不是他“谦虚”,而是因为能源领域非常复杂,所以对待每一个采访他都特别谨慎、特别的谦虚。

“能源是一个基础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核心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议题,两者结合,就会很复杂。刚开始我完全没法理清,就像盲人摸象,没有一个全局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他说。

他也有被编辑批得很厉害的时候。就在获奖的三个多月后,他写中国第一个BOT项目电厂,关于中国投资体制和电力工业变革的稿子,“它本应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被我糟蹋了” ,文华维说。

 文章被批像狗屎一样

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特稿,在办公室睡了两个晚上,两个晚上没有洗澡,早上没有洗脸,桌面只有一根牙刷一支牙膏。连续三天走得最远的就是去附近的天记吃了一碗粥,一份肠粉,活动半径不超过两百米。当他把稿子发给编辑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回复:

“丫的,这个故事那么精彩,被你讲成这样,你好意思啊?”

“就像狗屎一样啊,不堪入目,不忍细读”。

文华维觉得这可能是本刊历史上最狠的评语了。

“你应该无法体会我当时的心情,郁闷,极其郁闷,同事叫去吃饭,我根本不想回答,也不会搭理。”他在博客上透露了他当时的心迹。

文华维已记不清后来具体是怎样把稿子写好的,他做了补充采访,写作的时候把之前的写的整个叙述结构都改变了,最终又回到了以最简单的时间顺序叙述结构来呈现这个故事的复杂性,客观地表达故事中各方利益的观点。

“写得好,文笔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可能是你要把故事基本讲清楚,然后在这过程中呈现复杂性,”文华维表示自己讲故事的能力不好,他觉得自己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提升自己。

每当采访一个人,他都要看到百度搜索页面的50页以后,除了网络以外,他还会找大量网络上没有的材料,然后大量看跟采访的那个领域相关的知识和书,有同事推荐的,有通过旧书网搜到一些旧书,还有大量互联网上没有的从受访者那里拿过来的书,他都要看。

“对于我目前的功力来说,我还不是那么满足于我的文章,好多东西我回头看都可以写得更好的。有些东西要经历过一番沉淀才能理解得更好吧,”文华维想了几秒后回答道。他回答问题之前都会很认真地思考,回答也很谨慎。

转眼间,文华维进入《南方能源观察》已快两年,除了参加工作半年后即获得能源基金会的“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奖项,2013年他又被评为南方电网优秀新闻工作者。

 能源是新闻报道的富矿

文华维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个平台。这里可以让他聚焦在某个领域,并一步一步地学习,然后一点一点地进步,令他感到“很兴奋”。相比之前实习或者见习的都市报等媒体,大概只有两种新闻,一是某部门开会了,二是某个路口撞车之类的新闻,而在能源领域,他非常喜欢这个领域不断产生的真问题,因为可挖掘出精彩的故事。

《南方能源观察》是中国第一本能源商业杂志,专注在煤炭、火电、石油天然气、核电、新能源、碳交易以及能源环保等领域,提供全球能源政要、能源智库、500强能源CEO的权威访谈,在全球电力能源领域报道最新的科技进展。

“我也很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当然更喜欢这里的老板,给了我最重要的帮助和启发。而能源领域正在成为继财经领域之后新的新闻富矿,能源领域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如果要做专业的能源报道,除了这里没有更好的地方了,”文华维说。

说到对未来的工作期望,文华维说他希望自己做一个行业的研究者、思考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记者。同时他又表示对未来不会做太远的期许。“现在就是将来,”他说,他有个的哲学理念是‘水到渠成’,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一点一滴地努力,等待水自成渠。

 

                                                              记者:陈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