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陈峰老师在讲座上建议刚毕业新人到传统媒体接受新闻原创采写环节的训练。(肖开英 摄)
陈峰老师在讲座上建议刚毕业新人到传统媒体接受新闻原创采写环节的训练。(肖开英 摄)

 

(记者 杨国要)10月27日上午10点,酷6网副总裁兼总编辑、前南都记者陈峰在E阶101教室与汕大学子分享了他坎坷的新闻历程。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率先刊登了由记者陈峰、王雷合作完成的长篇报道。该报道发表后,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使孙志刚案成为当时的社会焦点,最终促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入调查“孙志刚案”,并最终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出台了相关的“救助”规定。 

“不渗入一个带个人感情的词语”的客观中立的新闻写作风格,和对国内形势和孙志刚事件的精准判断,是《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陈峰表示。 

“孙志刚案”是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具标志性意义的媒介事件和社会事件。该报道也让陈峰一度成为传媒界的“名人”。但陈峰坦言在此之前,“自己根本没有几样能够拿得出来的东西。”刚从历史系毕业的陈峰被分配到郑州一家报社工作时,连简单的消息都写不好,只能艰难地摸索新闻报道之路。 

陈峰于1998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并在网上看到《南方都市报》招聘广告后应聘进其报社,他表示自己从此“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改变了前途”。在南都工作一年后,陈峰应邀到《郑州晚报》任副总编辑,负责报社的日常采编工作。但很快地,他由于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整天跟着报纸的经营发行、和跟上级宣传部门打交道而毅然离开其单位,并于2003年再次加盟南都,成为该报“特别报道”版面的一名记者。 

进入南都不久,陈峰就在网络上拿到了关于孙志刚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当时报社的领导和同事都给予他极大支持,尽管他知道完成该事件报道的可能性很小,但还是下定决心把孙志刚事件公诸于世。 

“南都是一个追求新闻本质的地方,这里总有一种氛围鼓励记者去“触红线,”陈峰感慨道,“在南都,我完成了一个真正记者的训练。” 

2006年,他选择加盟搜狐网,完成了从报纸到新媒体的华丽转身。此后,他继而转战和讯网和酷六网,随着在新工作不断接受挑战和训练,他对新媒体有了全景的认识。当今传统纸媒遭遇技术瓶颈,而新媒体则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发展的巨大优势。但是“新媒体并不能被神化,传统媒体依然有着内容生产上的核心优势,不能忽视。”陈峰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多媒体融合化趋势的阶段。新媒体的出现,会对报纸形成一定的影响,但对于电视媒体而已,则是相互融合。 

编辑:梁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