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瑞瑶)本年度汕大“海上学府”奖学金获得者名单中,再一次出现了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的名字——蔡思颀。
“海上学府” (Institute for Shipboard Education)由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各国大学生乘坐董先生捐赠的“环球探险家号”,环航世界,边学习,边考察。由于学费昂贵,中国只有几名学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受到董氏航海基金会的资助,参加了“海上学府”的游学。
汕头大学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所参加 “海上学府”环球游学项目的高校,吸引着众多学子的目光。2003年起,美国匹兹堡大学连续10年每年为汕大提供两个名额,参加为期3—4个月的“海上学府”学习。汕头大学商学院2000级学生陈冰琳是第一位“海上学府”的幸运儿。4个月的学习里,他以最大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规定课程和实践。四门课程(International Business,Writing,Global Study,History)都拿了“A”,获得了美国导师很高的评价。自此,每年“海上学府”的游学机会便成为了汕头大学学生们高度关注的话题。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往届曾有曹飞跃、王帆同学获得参加这个项目的机会。
“她很有自信”
蔡思颀,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大类2009级学生。她来自广州,毕业于广东广雅中学。蔡思颀坦言,报考汕头大学的原因之一是看中了像“海上学府”这样的海外学习项目。“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环球航行,一起用英语交流,这样的机会特别难得。”
上学期末蔡思颀刚看到“海上学府”的申请通知时,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申报的准备工作,从填申请表格到准备英语文章,蔡思颀一板一眼,毫不含糊。当得知在26名申请者中,自己成为拥有面试机会的10人之一时,她感到的“不是开心而是忐忑”。 从通知发布到面试仅有3天的时间,她安慰自己说,“别人的准备时间也很紧张啊”。她抓紧点滴时间,除了准备自我介绍和英语文章的演说外,她还特别关注了一些可能在问答环节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中美关系、如何介绍汕大、个人理想等等。这些功夫也确实在面试时发挥了作用。
“尽管遇到有难度的问题,仍然可以看出她作了充足的准备,很有自信。”评委Lauren Schneider如此评价蔡思颀面试时的表现。“在她的文章中我看到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对英语活动以及课程作业的积极态度,还有通过仔细研究后写出的精彩文章。”
与别人需要靠PPT(幻灯片)来提示不同,蔡思颀面试时的PPT鲜少出现文字,几乎全是自动播放的图片。她说,“最难的地方在于控制演讲与图片播放的同步,这就要靠多次反复练习了。”蔡思颀还特别提到了宿舍里面的全身镜,“全身镜的作用可大了,调整口形和微笑,全靠它的提示呢。”最紧张的时刻是在前一位申请者演讲时的等待,她怕自己忘词。“但是站到台上以后,所有的紧张都没了,加上特别制作的PPT,我就越发对自己有信心了。”
“听VOA和看美剧是提升英语的好办法”
“海上学府”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蔡思颀学习英语的独特方法助她成就了梦想。蔡思颀的心得: “我每天都会坚持听VOA,对听力是最有帮助的”,她说,“每天我也会利用午饭时间去看一集美剧,最好是有中英文字幕对照的,锻炼听力与增加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蔡思颀英语基础扎实,这与她从中学阶段就持之以恒的学习积累是分不开的。 “GPA高是一定的,毕竟‘海上学府’是一个学习交流计划,注重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可以从GPA中表现出来。在面试的演讲过程中,要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样才能增加胜算。”
编辑:张琳琳
实习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