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76年前,著名新闻人范长江先生进行了历时十个月的西北采访之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不朽著作《中国西北角》。76年后,范长江先生之子、现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范东升和樊林君老师带领我院刘思佳、陈创艺、梁鹏辉及李玲等4名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继续探寻当年范长江先生的足迹。

我院师生此行从2011年的7月29日到8月13日共历时半个月,途经兰州、甘南藏区、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等地,行程共超过2000公里,最远抵达敦煌阳关。据悉,此次已经是我院第6次组织学生对中国西北角的采访报道活动。

范院长一行人还在2011年9月17日晚上7点,邀请了甘南藏区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之孙、原卓尼县县长杨正先生一起在汕头大学新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2011重走西北角”报道活动的分享会,与我校全体师生分享了此次西北之行的感受心得。

西北新印象

说到西北,我们也许都会想起那句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那种荒凉的情景。然而,此行的4位同学第一次去到了西北,却都说西北给了他们很大的惊喜,改变了他们对西北的旧印象。

此行之前,刘思佳同学本以为西北会很缺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沿着范长江先生当年的足迹,竟然在张掖追寻了当年长江先生打水鸭的黑河湿地公园,看到了宁静清澈的湖水。

“什么都可以当宝贝”,采访组成员之一的李玲同学则如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回忆道,号称“世界风库”的西北瓜洲(现称安西),当地百姓会逗乐说“这里只吹一场风,就是从春天吹到冬天”,但是在那里风变成了无比宝贵的资源用来发电······“连牛粪在那里也是宝贝”,西北人会把牛粪晒干用来当肥料和燃料。

而最令陈创艺同学难忘的是在甘肃威武的一片面积有4万多亩的葡萄园基地,看到的不仅是大片的沙地变成了良田,而且当地的经济也是相当繁荣。当地阳关镇农乐村的村民一边种葡萄一边开发农家乐旅游事业,村里共有约100户人,近70户有经济能力拥有小轿车,成为敦煌最富裕的村庄。

经过这次西北之旅,随行的4位同学都对西北有了全新的印象,纷纷流露出“只有到了西北才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感受。

汕大报道组访卓尼县禅定寺,与杨正先生及僧人等合影
汕大报道组访卓尼县禅定寺,与杨正先生及僧人等合影
范杨两家奇缘再续

在76年前,范长江先生的中国西北角之行中遇到了甘南藏区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并把对其的采访写入了《中国西北角》一书,并高度评价了杨积庆先生对甘南藏区的贡献。而76年后,作为范长江先生之子、此次采访组带队老师的范院长又在甘肃兰州见到杨积庆之孙、原卓尼县县长杨正先生,两人相见如故,上辈的奇缘在这一辈中得以延续。

在9月17日举行的“2011重走西北角”报道活动分享会上,杨正先生应邀来到了会场,与范院长一起追述父辈的故事,并勉励在场的学子要以范长江先生为榜样,学习和发扬长江精神。

分享会上,杨正先生充分地肯定了范长江先生当年的成就,认为长江先生知识渊博、纵横古今,是一个尊重历史以及事实的爱国者。同时,杨正先生鼓励现场的学子们认真阅读《中国西北角》一书。他表示,“我从长江先生的书中读出了30年代的中国与如今中国的不一样”,也亲眼目睹了西北角的显著发展,正如那句古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使他胸怀豁然开朗,在茫茫尘世中寻找到了安慰。

 

范东升常务副院长在分享会上讲述重走西北角的故事。(郭燕欣/摄)

继续发扬长江精神之路

直至此次中国西北角之行的结束,我院师生开展中国西北角的采访报道活动已经进行到了第6次。这不仅探寻了中国西北在76年以来的发展变化,也在发扬长江精神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范院长介绍,此次“重走西北角”采访报道活动目的性强,成员们按着长江先生著作《中国西北角》的内容,探寻长江先生的当年足迹,行程也颇具艰辛,并不同于旅游的轻松潇洒。他举例说,赴甘南卓尼县考察,采访组没有像其他游客那样选择旅游团的路线,而是跟随杨正先生翻山越岭深入藏区,途中有的高山在海拔3700米以上,范院长曾出现高原反应。采访组早上7点多从兰州出发,一路奔波直到下午4点多才到达目的地卓尼县博峪村,随即进行采访活动。在这次河西之行中,樊林君老师和陈创艺同学也先后生过病,但他们却能继续坚持工作,完成采访任务。

采访组一行的不畏艰难险阻,这也恰好体现和弘扬了长江精神。

虽然艰辛,但范院长却坚定地说,自己还要将西北角之路继续走下去。他进一步表示,还有两条父亲曾经走过的路线自己还没有走过,还要继续去走去领悟长江精神,去领悟父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中国西北角》。范院长还希望自己能够给《中国西北角》写一本注释,让更多人能读懂父亲的心血。

(以下为本次分享会视频)

重走西北角分享会视频

记者  叶文婷

编辑  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