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了一下我得的大部分奖都是违规之作。”贺延光在讲座上和汕大师生分享摄影经历时调侃自己,“当记者只为新闻负责,为事实负责,为历史负责。”
9月25日由汕头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贺延光新闻摄影讲座”在新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国著名新闻摄影家贺延光分享了他从业以来的摄影经历以及部分摄影作品。贺延光说到照片背后的故事时激情澎湃,一张接着一张,讲座从下午两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六点多,鲜有地打破了高校讲座2个小时的传统。
提到国庆三十五周年的新闻,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张“小平您好”的照片,作为当时的记录者,他在讲座上为我们分享了这张照片的故事。当庆祝的队伍徐徐前进时,人群中突然拉出了“小平您好”的条幅,嘈杂中他立刻按了快门。贺延光开玩笑说:“当然我是眼睛一亮拍下来了,但是新华社很尴尬。他们派出的三十二个记者都没有拍到这一幕。”事后与他与记者们交流,有的记者在人山人海中没看到;有的人看见了发愣,犹豫着合法不合法的时候,场面一瞬间就过去了;也有的看到了但手忙脚乱,技术跟不上。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先生的公子,新华社记者杨绍明错失这一幕后说:我捶胸顿足。
抓住了这一转瞬即逝的新闻场景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在北京读中学的时候,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无数次示威游行,喊的口号最多的就是“毛主席万岁”。当时忽然来了句“小平您好”,对领导人直呼其名,“万岁”变成“您好”,领袖人物从天上一下回到人间,当然眼前一亮。对此他建议,摄影师不能仅仅只是摁快门而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对事件背景认识到什么程度决定照片拍到什么水平。
从他开始摄影至今,一个个照片故事讲下来,水灾、非典、排雷等题材都是“明文禁止”的,但他顶着压力在北京医院和非典病人呆了18天,这些挨批评的报道最终大多得了新闻奖。这些年的经历也使他明白了,记者只记录值得记录的事情,能不能发是领导的事情。他说:“不希望 ’能不能发’ 这个问题在中国新闻界讨论太久,中国就喜欢在常识问题上绕圈。”他觉得这是一个博弈的时代,记者的批评对社会进步有意义。每当他回头翻看自己的相册,都能听见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除了记录这些大事,他建议摄影记者要特别感受社会生活,如果关注度不够的话有些东西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好的摄影师平时拍出来的照片也是非常棒的”。同时他还告诫新闻学院在读学生,专业相机的普及使得对专业摄影人的要求变高了,一端起相机拍照就必须是专业状态。
演讲结束后记者问及此次讲座展示的作品是否大部分未公开时,贺延光坚定地表示,今天展示的作品绝大部分未公开,“如果一个摄影记者抱着作品要公开的心理去拍照是不会有好作品的,拍照只因这件事情值得记录。”
记者:郭嘉琳
编辑: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