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什么地方,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觉得应该是什么身份就是什么身份。”10月21日,应我院陈婉莹院长邀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叶曼瑛为我校学生做了名为“新西兰华人的身份认同:从‘中国人’到‘华裔公民’”的讲座。
叶曼瑛教授作为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常年从事新西兰移民史、族群关系、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等问题,曾获“参政百年纪念奖章”及“新西兰荣誉勋章”。在讲座上,她着重介绍了新西兰华人的发展史和新一轮的移民浪潮。
三个时期:从“外来人”到“社会一份子”
叶教授介绍,华人在新西兰由“外来人”到“新西兰社会的一份子”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1年到二战结束为“暂居者时期”。在这段时间,华人不能永久居住于新西兰,并被各种苛刻的移民政策和隔离政策困扰。1945年到1987年间为“同化时期”。移民政策仍然严苛,但是华人社团也在逐渐壮大,新西兰社会也开始接受华人移民。自1987年始至今为“新移民潮时期”。新西兰华人数量持续增长。自2000年起,中国大陆一直是新西兰第二大移民发源国。
两样政策:从排斥到接受
叶曼瑛教授还介绍了新西兰早期的歧视华人政策。新西兰政府陆续通过各项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入境。如,华人无权在新西兰永久居住,进入新西兰必须缴纳人头税、参加不公正的英语测试和获取特许证等。
叶教授分析认为,现在新西兰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她分析说,2002年新西兰政府对向华人移民征收人头税行为的郑重致歉,以及2005年“海宁街血案”百年纪念场景扮演活动都表明,新西兰政府作为第一个正视对华人移民采取不公正待遇的历史的政府,已经在逐渐接受华人移民团体并重视其在新西兰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叶教授表示,新华人移民浪潮使华人在新西兰处于一个更重要的地位。她举例说,新西兰商家及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以及奥克兰每年一次的元宵节庆典活动都表明华人社团在新西兰社会的地位逐渐改善。
一种心态: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院凌学敏老师在与叶教授交流时提到自己生于缅甸,但成年后大部分时间在台湾、日本、中国大陆度过,很多时候不被居住地的人接受。对此,叶教授的建议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她认为“不论身在何处,不用太介意别人的看法,自己觉得应该是什么身份就是什么身份。”
新方向:互联网影响下的身份认同
在22日与学院两位院长及多位老师、研究生的研讨会上,叶教授以新西兰最大的华人网站天维网为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华人移民身份认同的巨大影响。她认为,新西兰华人在天维网上同时获取中国和新西兰的信息,并以此重新形成中国和新西兰给自己的归属感。她还表示,现在对于移民者身份认同的研究应更多地在网络领域中进行调查研究,探求互联网对新移民的身份认同的影响。
记者:贺晚霞
编辑:莫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