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南方都市报记者纪许光报道的“洛阳性奴案”一经曝光,顿时引起全国轰动。当日上午,纪许光发了一条新浪微博,称自己在洛阳入住酒店内被两名男子质问该案的信息来源,并被指责侵犯“国家机密”。
10月24日,纪许光受邀来到汕头大学举办记者节专题讲座,为我院师生解读该新闻案件,分享了他与“国家机密”抗争的经历以及多年深度报道采写的种种感受。
“有时候,感性并不是一件坏事”
出于职业性质要求,调查记者往往应该是冷静而理性的。但纪许光却给自己贴上了“感性”的标签,他认为“有时候,感性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次“洛阳性奴案”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纪许光牢牢把握了信息源,而之所以能把握这个信息源,他的感性功不可没。
为纪许光提供案件详尽信息的是河南洛阳公安局一个老刑警,他和纪许光只是交情一般的朋友。当时纪许光在洛阳调查记者李翔被刺案,恰巧听说了性奴案的消息。
“老刑警只答应为我提供信息,而在我做这个采访过程中,有起码五个以上的电话找他,那些都是他相熟的记者朋友。”纪许光说。
事后纪许光反复思考:究竟自己如何说服了老刑警。多番回顾,他认为是自己采访时的一个小细节感动了老刑警,获得了他的信任。在采访李翔被杀案时,纪许光看到李翔未婚妻在微博留下对爱人的伤心“呼唤”,这让他联想到自己贤惠的妻子,握笔的手顿时颤抖,于是潸然泪下。这时候,老刑警坦言,他曾认为记者都是八卦冷漠,但却发现眼前的是一位重情义的记者。此时纪许光和老刑警间有了心灵上的碰撞、心理上的信任。“他知道我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他知道我值得信任。”于是,老刑警掏心掏肺地把“洛阳性奴案”的来龙去脉告诉纪许光。那天,他们在房间里聊了足足两个小时。
“实话实说是我们的职业本分”
“悲壮与梦想”——这是纪许光描述下的中国调查记者宿命。在逐步接近真相时,调查记者常常碰上威胁与恐吓。哪怕是千辛万苦获得的线索和真相,也可能因为一声禁令而无疾而终。
在外界对新闻媒体多不胜数的框限下,纪许光仍然坚持在这个局促的舞台伸展自己“诚实写作”、“实话实说”的本领。
讲座上,纪许光特意花了不少精力去诠释自己对“诚实写作”以及“实话实说”的理解。他告诫学生,记者并不是采访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应该对恶性案件的披露有所选择和限制。比如,不该用血腥和变态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眼球,也不该为了满足部分受众不健康的阅读口味而报道所有细节。诚实写作是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情况下,冷静地限制自己的写作。
“坚持才是破局之道”
纪许光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好,十六岁就外出打工挣钱,没有真正享受过大学校园生活。在他南下广州时,曾经三天没有吃饭,好不容易找了个水龙头,刚想喝点自来水充饥,就被工地看管人员爆打一顿。
几经波折,他转行做记者,但他仍逃不掉被打的命运。七年前,因为揭露汕头印假钞一案,他被砍四刀,现在头上、手臂上仍留着清晰的刀痕。
当时纪许光很愤怒,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无辜地生活在暴力之下,气愤之下暗暗“立志”,如果自己再被欺负,也要毫不客气地出手反击。为此,当时刚烈的个性让他在同行间落下“流氓记者”的称号。如今,纪许光称当时的自己太幼稚了,但是面对无处安放的愤怒和委屈,这样的雅号却给他一种安慰,也是让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除此之外,在短短十年的记者生涯里,三餐不定的境况让他落下胃病,长期奔波采访以及精神紧绷的状态使他患上严重的焦虑症。这次来汕大演讲,他旅行箱里塞满的并不都是衣服,还有十五包中药。药,不知从何时开始已经成为他离家远行必备之物。
即使身心皆疲,但纪许光并没有抛弃他的新闻理想,“我对这个职业仍然抱有希望,所以一定要坚持”。
纪许光,从曾经南下广州的打工族普通一员,如今变成了声名远播的新闻记者。一路艰辛,一路坚持,因为纪许光在悲壮的新闻路上从未摒弃他的新闻理想——“冷静写作,忠实记录,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认可”。
记者:叶文婷
编辑:何绮玲
●对话●
记者:为什么您会用“悲壮与梦想”来形容记者的宿命呢?
纪许光:这里谈悲壮,还用不着我们上战场,当炮灰。而是由于现有的新闻立法和信息披露体系的缺位,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举步维艰的境况,我们必须要去克服它。所以我们的每一篇报道,都不容易,都非常辛苦,用悲壮两字,毫不为过。梦想的东西我就不说了,在座的各位以及昨天接待我的同学,已经让我深深感受到你们的新闻梦想。
记者:记者都想通过自己的稿件改变社会不公,但是有些事情被曝光以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或改善,您如何看待记者这种软弱无力呢?
纪许光:有时候我们的职业很无力,我曾经因为自己的报道无力帮助别人而啕嚎大哭,我也曾经想过不干了,因为我什么都干不了,我什么都不是。解决不了的事儿多了,因为我们遇到的荆棘太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得自己的文字有价值。遇到报道完了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还是要继续坚持。我还曾想过剔去三千烦恼丝,遁入空门,但是我的父母妻子需要我,我对这个职业仍然抱有希望,所以一定要坚持。
记者:您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这样的信仰与您在职业上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呢?
纪许光:我的信仰和我的工作是有着很大关系的。我发现我在工作的时候,采访完一个新闻稿件后很长时间都抽离不出来,而这些新闻都是极端的个案,这让我很困扰。所以我在寻求让自己松下来的方式,而我的信仰可以让我在打坐的时候静下来并且有所感悟。上次我去韶关丹霞山上找我的师傅时候,作了一首打油诗,“庭前两棵罗汉松,结果甜苦各不同。再劝世人莫作恶,抱得菩提愿竞成”。这能让我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我自己,看到生活。信仰为我作为记者能更加巧妙地处理我的生活和工作。佛教中的“以更合理的身心修己度人”让我深深地热爱佛教。
记者:当您与编辑在稿件处理上出现意见分歧时,您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纪许光:南都的情况基本上首先尊重第一作者,因为记者在第一线,编辑不在第一线,对情况不了解,所以采编手册里面要求对于记者的稿子的处理,特别涉及到证据方面的表述,编辑是绝对不能够擅自做主的。但同时又有第二条规定,第一作者要尊重第一读者。其实说到底呢,你记住一句话:只要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没关系,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尊重编辑,跟他密切沟通,以求做出最好的精品。
记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崛起的时代,您觉得纸媒如何才能生存下去?
纪许光:首要的还是两个字:独家。其中,坚持诚实写作,具有权威性来源和信息发布渠道的双重特征,以及文本呈现具有一定厚重性,才是使读者能够继续相信我们的一个先决条件。有一点我要谈的是:切忌不要让自己的作品变成快餐。信息上要做到绝对准确,渠道上要做到绝对垄断,其实也是对自己报社的一种忠诚。好的新闻作品就要像是“洛阳性奴案”一样,可以推动社会公正和民主自由的进程。
对话整理:叶文婷
编辑:何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