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院24名学子通过选拔推荐,获得了在广州、上海、北京以及马来西亚吉隆坡融合媒体方向的暑假实习机会。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充分应用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用自已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些城市背后的故事,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实习经验,还制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视频作品。
10月28日晚,这24名学生带着丰硕的实习成果,站在新图书馆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侃侃而谈,分享他们走南闯北、异国实习的心得和体会。
广州:多一点点的坚持
暑假期间,一个名为《他们始终没有牵手》的视频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超过一千五百次,该视频出自于在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实习的08级黎晓炜、林扬和09级陈剑萍之手。故事讲述了两个双目失明的公公婆婆相依为命,在广州东山口地铁站行乞十几年背后的故事。
林扬说,为了制作这个视频,她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去和公公婆婆沟通交流,最后并以真诚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他们,这样才能把故事拍下来的。而南都的指导老师也给了她们很多宝贵的建议。
对于当初一心想进入南都娱乐部实习的陈剑萍来说,在视觉中心实习的这段经历不仅让她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更加让她懂得了不要害怕被骂,也不要害怕受挫折。“制作时,只有真正参与到作品每一步,才算完成了作品,这个作品才是自己真正的作品,只要去坚持,一定会学到更多的。”她坚定地说。
上海:小事中有大学问
作为Thoughtful China实习团队组长的赖心韵回忆起当初选拔团队的趣事时说,为了完成总监要求提交的个人视频简介,他们就想出了一个“超级玛丽”的方案,但为了做好其中的细节元素,甚至一个星期要逃掉几次课。她笑称,“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要做好,你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
成员之一朱俊虎说,他被分到制作部,做得最多的就是策划和拍摄网络短剧。“无论是赶剧本、场景切换还是到找油漆匠的工作,甚至更琐碎、繁杂的事情,我们都得做。”他说道。
而在推广部做微博上推广的陈奕嘉由于经常需要假扮短剧里中的角色身份和粉丝对话,她调侃自已处于“精神分裂”状态中,但她坦言,通过构造虚拟环境的手段,是可以吸引更多固定群体对产品的关注。
Thoughtful China同学要适应很多新的事物,相比而言,在《上海东方早报》高敏对于她负责的搭建社群网站、设置页面内容以及视觉界面的设计等任务却很快上手,原因是她在学校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对工作比较熟悉。由于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她获得了很多资深记者的认可和表扬。
北京:孤单却不寂寞
放弃美国华盛顿实习的机会,08级李卉只身一人北上到英国卫报北京分社担任著名摄影师Dan chung的记者助理。
她介绍说,一般只是外国的媒体才会有记者助理的职位。因为记者一周里有3天是为报社工作,3天为自己工作,所以除了要帮记者处理报社工作上的事情外,她还要负责联系商家制作视频展览和担任翻译角色等。
由于之前已在马来西亚、南都视觉中心实习过,李卉对与别人讨论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深有体会,“如果你愿意说出你的想法,别人会更欣赏你的”。
李卉直言,虽然一个人在北京的日子很孤单,但她觉得并不寂寞,因为是自已的选择,又是在做自已喜欢的事情。
据胡禄丰老师透露,记者Dan Chung对李卉的表现颇为满意,并给予“可不可以克隆十个像李卉这样的人给我”的由衷称赞。
马来西亚:大马新体验
作为唯一在国外实习的团队,08级吴胜娜、郭少媚、刘颖、伦玉欣获得了在马来西亚易电视的实习机会。在言论相对宽松、社会相对包容的环境里做新闻,使她们倍感新鲜的同时,也让她们意识到尽快适应异于国内的政治气氛和媒体环境的重要性。于是,浏览新闻,吸取新知识,一点一滴增加对大马的了解熟悉便成为她们每天必做的事情。
而最让她们印象深刻的是四人一起制作的两个专题策划,一个是关于大马华人街区茨厂街因捷运建设而面临拆迁命运的故事;另一个就是关于商人为低成本炼金在用山埃采金致使数百名村名生病或丧生的故事。两个专题故事,两种历史,都让她们亲身体验到曝光民生问题时应该注意的“度”的问题。
最后,胡禄丰老师总结时认为,学生们实习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技能上的问题,而是身份上认同问题,“until they can be somebody,they are nobody。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就会明白从nobody变成anybody”。
部分学生实习作品链接:http://media.stu.edu.cn/internship/?p=1029
http://media.stu.edu.cn/internship/?p=1039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jY1MzIw.html
记者:冯桂梅
编辑:朱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