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三百多位全球一线新闻编辑人员和新闻高层人士于11月27到30日齐集香港,在首届世界新闻峰会(News World Summit 2011)上共同商议媒体发展的未来。我院院长陈婉莹受邀出席了本次峰会,并派出两名新闻硕士研究生通过学院官方微博(新浪微博@汕头大学新闻学院)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的融合报道团队合作,为峰会官网提供中文微博报道(峰会报道官网)。

28日上午,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曾荫权为本届峰会致开幕辞。他表示,资讯、新闻及言论自由都受香港法律保护,而且是香港成功的因素之一。新闻信息的自由流通对每个人而言是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性。主办方全球编辑联盟(Global Editors Network)主席Xavier Vidal-Folch先生则表示,亚洲是新闻媒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香港刚好是中西方文化与信息交汇的结合地。首届峰会选址香港,为西方媒体“走向东方,探索亚洲媒体”提供了极佳的沟通平台。

在28日和29日的主题讲演阶段举办的14场研讨会中,社交网络、视觉新闻、移动新闻、数据新闻、新闻付费、维基解密与调查报道、新闻伦理等均是本届新闻峰会的关键词,来自全球不同新闻机构的四十多位演讲嘉宾分别针对这些议题分享了经验与看法。

此次峰会的两大看点分别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通过视频电话探讨“维基解密效应”,以及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樊纲讨论“中国软实力”的话题。

当阿桑奇出现在大屏幕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主编们都拿起相机手机拍个不停。正处在保释期阿桑奇要每天准时到英国当地警局报到,峰会主持则提前让他发表演讲。阿桑奇40多分钟的演讲让所有与会嘉宾都认真聆听。从警局回来后,阿桑奇意犹未尽,再次通过视频电话与现场互动。

朱利安•阿桑奇通过视频电话发表演讲。

如何看待“中国软实力的崛起”是本次峰会的一个特别环节。樊纲教授谨慎地表示,目前没有“中国模式”一说。中国依靠密集劳动力产业,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对许多国家并不适用。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十分小心的发展市场经济,但也是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至于媒介发展正常体系还没有完善的内地,《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表示“在中国没有完全的自由,进步和改革正在发生,不过我们还需要等待,等待更多改变的到来。”

此外,演讲嘉宾在分析与新兴传播形态紧密相关的事件,如“阿拉伯之春民主革命”、“311日本地震及核电危机”和“占领华尔街运动”时,均指出一个明显的新闻趋势:在突发事件的现场,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越来越占据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

CNN数字部门的副总裁兼总编辑Meredith Artley在介绍“我来播报”(iReport)项目时说“社交网络不仅仅是Facebook或者Twitter,同样也适用于使用新工具的记者们”,她提出了“开放新闻”(Open Journalism)的概念,并指出,为了做到与观众的积极互动,必须通过大量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到观众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伊藤穰一(Joichi It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总监,也是本次峰会的明星嘉宾之一。在谈及新闻报道的改革与发展时,他认为新闻机构迫切需要有三类专才: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和统计学,记者要懂得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发现新闻,还需要把数据视像化。

现场主持人开始向现场观众发问:现场的有来自大学的教授吗?请问你们的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新闻工作?此时陈婉莹院长回应说,中国和香港一直在尝试新闻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个新闻学子必须懂得新媒体技术。陈院长还提出,光是传统的“新媒体”技术课程已不够了,汕大新闻学院已开始讲授基本计算机编程、编写APP应用等课程。

陈婉莹院长在峰会回应演讲嘉宾对现行新闻教育的提问。

本院派出的研究生涂永娟和徐佳鸣用新浪微博对本次峰会进行了实时的图文报道,并采访了多名与会嘉宾,如西肯塔基大学多媒体教授Kerry Northrup,法国ePresse集团总经理Frédéric Filloux,德国Zeit Onlinez总编辑Wolfgang Blau,全球编辑联盟顾问Aidan White等。两位同学共发出110多条微博报道,现场图片40多张。

报道者手记:

涂永娟: 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闻“大脑”汇聚香港,所做的主题演讲都在探讨时下备受关注的传媒议题。这些新闻界的大腕带来大量前沿、极具洞察力的资讯,源源不断向我涌来。在本届峰会中,我印象最深不是哪一个具体的议题,而是各种碰撞的观点带给我的思考。例如,伊藤穰一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是多面手,除了会采访会写作会多媒体技术,现在还要学计算机编程、统计和数据分析。但另一方面,半岛电视台的前新闻总监Wadah Khanfar则说:“记者需要了解社会,看到细节,但又不能仅是描述,要去问为什么。内容对记者行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我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太多的顾虑会使我们会迷失。”

徐佳鸣: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Safecast.org网站总监Pieter Franken介绍日本震后的志愿者们的行动。该网站是 3·11震后一周建立的,用以监测各地辐射量并以数据形式呈现给大众。志愿者的工作包里有核辐射监测仪器,可以放在车里,并实现实时定位,这些志愿者做的辐射信息地图也被几乎所有的大媒体所转载。30台用于测量放射性物质的移动盖氏计数器,100台固定传感器,150万次测量,150名遍布世界各地的志愿者,5家大学合作,3家公司加入其中……令人钦佩。Pieter Franken在现场说,根据他的测量,其实香港的辐射量是东京的三倍。会后我问到本人,他说应该是香港山体较多或建筑材料中辐射较多所致。新闻敏感很强的陈院长也建议在CNN实习的港大学生带着Pieter到香港各个地方走走做些测量,向香港政府有关部门核对,并咨询专家意见。又是一课。

左起涂永娟(08级研究生)、韩巍(搜狐网编辑)、徐佳鸣(11级研究生)在会场

                                徐佳鸣、涂永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