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4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卜卫受邀来到汕头大学,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女权主义媒介:从媒体批评到传播行动主义》的演讲。

什么是女权主义?它的理论定义向来各有差异。讲座伊始,卜卫教授首先对女权主义进行定义,“我认为,只要承认现实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并愿意为此投入行动的,都可以认为是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又译为女性主义。其派别向来林林总总,其中也包括有激进派。但卜卫老师的定义表明了女权主义者不一定都是偏激的,而且无论什么派别,都在有一个共同点:致力于男女平等,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这也是为什么要有女权主义这一领域的研究的原因。

而媒介与性别的研究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卜卫教授提供的研究报告所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发展日益迅速,但一直到1995年,在妇女学界,媒介与性别问题才开始得到普遍关注。卜卫教授讲到,媒体一直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心。她认为“新闻媒体影响力巨大,所以具有很大的责任“。但也因为影响力大,媒体就相当于一把双刃剑,可以推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但也容易因为制媒者性别意识不强,而引导受众产生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在性别当中的体现,媒介中可谓屡见不鲜。卜卫教授以深圳商报一则题为《关注未来的光棍》的报道为例,指出这则新闻背后体现的女童出生权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媒体更关心的,不是为什么性别比失衡,也不是婴儿性别鉴定扼杀了女婴出生权,而是男性的娶妻问题。再如,在丰胸产品广告中,许多媒体喜欢使用“曲线女人男人喜爱”的广告词。且媒体报道中有许多女强人的称呼,对于男性则没有此称呼。

但媒介这把双刃剑,也存在着推动性别平等的一面。妇女运动利用传播技术手段,包括大众媒体、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传播性别平等意识、推动社会进步,是一个可行的渠道。卜卫教授以电视剧《三妮的故事》作为典型例子,讲述了电视剧主人公的扮演者如何通过这种另类媒体把自己从家庭暴力中解救出来,同时也影响了村里其他人的事例。她还讲到做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发掘和吸收各阶层妇女的媒介使用经验,例如对少数民族用山歌会特别有效。而且,卜卫教授还指出由于农民工妇女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更不能忽视她们的情况。

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学生留下和卜卫教授交流和探讨。4月19到21日,卜卫教授面向新闻学院师生,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性别与媒介塑造”工作坊培训。此次活动由汕大文学院与妇女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合办。

讲座结束后,卜卫教授(右二)与范东升院长以及妇女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合影留念。(肖开英/摄)

记者:梁燕瑜

编辑: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