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5月18日晚,我院在新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得与失”纪录片分享会,首次公映了《此梦可待?》《侨批》《一个人的麻风病康复村》及《终》共四部题材不一的学生纪录片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观看,顺利打响纪实影像交流周的第一炮。

纪录片的创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老师 。(黄彩鸾/摄)

《侨批》:情系家书,潜心创作

《侨批》是当晚备受瞩目的一部作品之一,是一部关于潮汕移民文化史的纪录片。19世纪初,潮汕人背井离乡,在海外辛苦赚钱,把钱和家书一并寄回家里,这便是侨批,形同于一座连结两地人生活与情感的重要桥梁。纪录片寻根问底式地追踪当年批户、批局的故事,通过大量的文献和多次的实地走访,以精彩的画面把侨批的历史向观众娓娓道来。当年潮汕籍华侨辛苦打拼、当地批局如何在动荡的战争中恪守诚信……昔日各种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仿佛在观众眼前一一再现,责任、亲情、思乡这些无形的情感也随同画面烙在观众心中。

08广电的吴胜娜是该片的导演,她深深被侨批背后承载的故事而打动,为了制作该片,在同学们纷纷奔赴毕业实习的黄金时期,她仍然坚持留守学校,不分昼夜地潜心完成作品。她坦言,几个月下来的创作经历,让她在自我思考及老师的启发性指导中,不断进步,“这种不断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在以后工作中也未必能遇到”。

据悉,目前“侨批档案”正在争取列入2012年《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候选项目,而这部纪录片抢救、记载和解读珍贵的“侨批”文化,对于保护和丰富潮汕文化有重要意义。

《此梦可待?》:镜前数分钟,镜后三个月

分享会上半场还放映了另外一部纪录片——《此梦可待》,该片讲述的是一群小女孩,为了实现金牌梦,在体操场上不惜挥洒泪与汗、密集训练的故事。她们当中最小的仅6岁,最大的也只不过是12岁,都是正值天真无邪的童年时期。片中有一幕画面,拍的正是她们练习倒立的情景,当时一个个涨红着的小脸,汗水和泪水交加的可怜之状在镜头之下显得格外明显,引起场内观众阵阵心酸和不忍。部分师生质疑,把严酷的训练反复公诸于众,是否会令观众产生不满的情绪。而该片的两位导演陈楚倩和黄婧则表示,“这条片子不仅是为了表现体操训练的残酷而创作的,我们更想借此与观众分享她们是如何牺牲童年的欢乐而执着地坚持一个遥远的金牌梦”。

《此梦可待》的导演分享创作经验,花时间去熟悉被采访者很重要。(黄彩鸾/摄)

《一个人的麻风病康复村》: 为了重拾被遗忘的人和事

相比分享会上半场的两部纪录片,《一个人的麻风病康复村》把观众领入略为沉重的气氛。该片关注一位如今几乎已被人遗忘的麻风病康复者马伯,他是留在广东兴宁市皮肤防治医院的住院部这个偏僻村庄的最后一位康复者,由于昔日的家庭早已破碎,他仅能独守异乡以终老。该片导演孙勇称,之所以来到这样一个偏僻麻风病村,去拍摄这位孤独老人的生活点滴,是希望通过镜头之下的真实画面,带给观众一些思考和触动,“有些人和事,我们不去了解和关注,就可能会被遗忘”。

《终》:话题沉重,难以抽离

而当晚最后放映的纪录片《终》则真实地记录了两个身患绝症的病人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在家人陪伴下走过的人生最后一段艰苦之路。片中主人公之一马大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依然和妻子有说有笑地打趣,夫妻俩幽默的对白让现场观众对他们刮目相看,由衷地佩服他们的豁达与厮守。该片放映结束后,现场灯光瞬即亮起来,而不少观众的眼角依旧闪有泪光。导演陈奕嘉分享时说道,圣诞节前夕,身边正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但她却意外地接到了其中一位患者离开人世的消息,当时她的情绪一度低落,内心感情十分复杂。可是,正是因为这次的纪录片创作,让她真正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生与死这个沉着的话题,她深深感悟到,“我要感谢上天,让我们仍有可得可失的机会”。

《终》和《一个人的麻风病村》创作者分享经验。(黄彩鸾/摄)

对于此次放映会,我院范东升代院长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付出,他鼓励同学们能继续创作出更多像《侨批》这样高水平的纪录片,为推动新闻教育改革、推动汕头当地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 梁燕瑜

编辑 何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