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非虚构写作,等于故事加意义,也就是写一个人,他有一个愿望,然后遇到了一些阻碍,最后有一个结果,写出来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触动或影响。”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一身休闲装的李海鹏拨了拨有些长的刘海,认真说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非虚构写作”
2003年6月19日,《南方周末》一篇《举重冠军之死》的新闻特稿引起不小的轰动,其作者李海鹏也一度被誉为“中国最好的记者”。2012年10月24日,曾经是《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如今担任《人物》杂志主编,并出版了三本书的作家李海鹏莅临汕头大学,为同学们讲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非虚构写作”,拉开了本届汕头大学记者节系列活动的序幕。
所谓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特稿。相对于一般新闻报道,特稿具有相对长篇、更加深入、节奏更慢、文笔更优美、观察描写更细致以及见解更加独到深入的特点。对于中文系毕业的李海鹏来说,好的非虚构报道需要兼具新闻的客观真实和小说的叙事表达技巧。
好的非虚构报道,在李海鹏的经验里,应该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潮流变化的综合体现,报道对象应该是能够折射社会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在通过记者的客观理解、逻辑性的分析以及多角度的立体采访,最终通过故事给读者一个好的阅读体验、通过意义来加深人们对社会乃至时代的理解。
中国的非虚构报道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辉煌,尤以《南方周末》和《冰点》为翘楚,但近几年发展势头却日趋平缓。在李海鹏看来,现在的中外特稿报道的差距就好比中外足球赛,中国的特稿陷入了中超联赛的困境中,让人总忍不住想“换台”。其原因,有社会层面的,也有个人层面的。
李海鹏认为,最好的非虚构报道环境有三个组成部分:首先要有充满热情和体力,有时间并能够冷静思考的理想型记者;其次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事,赏识你的领导以及运营良好、收入稳定的媒体工作环境;最后还要有能够给予良性反馈的社会读者环境。基于后两者难以改变,如果还想写出好的非虚构报道,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变成理想型的记者,时刻“保持愚蠢”。
我们需要“保持愚蠢”的能力
讲座中,李海鹏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叫“保持愚蠢”。讲座快结束的时候,新闻学院2011级的税晶羽同学终于忍不住举手问道:“海鹏老师,到底什么是‘保持愚蠢’?”
李海鹏是这样解释的:第一,能够吃苦;第二,知道自己还不够好。
本着这样的原则,自担任《人物》杂志主编以来,他要求所有记者在做一个人物报道时至少需要采访三次。他告诉杂志社的所有采编人员,他们的稿件还不够完美,还可以更好。因此,他睡了4个月的办公室,也帮助《人物》杂志成功改版。
李海鹏说:“中国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大多提不起劲儿来,甚至长期处于难以察觉的压抑之中,缺乏斗志。”对于一个特稿记者来说,专业能力不足,还可以用冲劲儿去补,如果同时还缺乏动力,那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稿件了。因此,对于每个想写出好的非虚构写作报道的新闻人来说,一直“保持愚蠢”,坚持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同时保有一颗善良的心,才可能写出令人想要读下去的特稿报道。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东升教授说,今年是第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同天也是十八大召开的日子,具有承前启后的非凡意义。本届汕头大学记者节系列活动将本着继续完成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的任务,邀请更多知名媒体人共同参与,其中包括《Vista看天下》杂志执行发行人李红平、上海《新闻晨报》副总编张国伟、《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李鸿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兼记者柴静等。
记者:王梦琪
编辑:郭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