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必须具有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角度,历史的视野。”11月1日晚,上海《新闻晨报》副主编张国伟准备了一叠厚厚的讲稿,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为同学们讲述他对新闻与历史的关系的独到观察与研究。
“新闻要讲究一个厚度,而厚度源于你的历史感。”张国伟认为,有历史感才能避免“新闻洋泾浜”。“洋泾浜”是一条贯穿上海南北的河,连接西方租界与上海本地。他介绍说,英语发音中夹杂着方言叫“洋泾浜”,在新闻里,如果报道出现历史信息混乱,不伦不类的现象,就叫“新闻洋泾浜”。
另一方面,有历史感的新闻才会打动人,才会产生广泛影响。他举出“周老虎”案、“三鹿奶粉”事件,还有山西“表哥”、广东“房叔”等社会热点,进一步说明具有历史元素的新闻最有可能成为政治化新闻,并引起全民关注。
张国伟对比国内多家媒体关于华国锋逝世和西哈努克亲王逝世的报道。他认为《解放日报》、《新闻晨报》 把华国锋逝世当做一般老干部逝世新闻处理,忽略了它所具有的历史元素,而《东方早报》和《南方都市报》则更亲民化,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另外,西哈努克亲王逝世也是很具历史感的新闻,应做大幅报道。他说,尽管报纸版面有限,但媒体人不妨用都市报的编辑语言来反映读者的期待。
“有些新闻线索,用新闻的眼光去看待还是不用新闻的眼光去看待,其展现的新闻价值会完全不同。”张国伟启发同学们,“再深挖一点,也许下面就是富矿。”
他举例认为张爱玲就是一个新闻的富矿,“为什么张爱玲最后一张照片拿着一张写着 ‘主席金日成昨猝世’的报纸?张爱玲晚年到底信仰什么?张爱玲怎样写林彪?”,他说:“这些问题都值得深究,挖出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元素,就会有非常棒的新闻。”
在当代新闻环境之中,张国伟提出了这样的策略:保持侠客风范,做到“手中无刀,心中有剑”;深谙游戏规则,懂得“风高放火,月黑杀人”;参透新闻谋略,“韬光养晦”,等待“一鸣惊人”。“这样,新闻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并不断增加自身底蕴。”
近三个小时的演讲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争先向张国伟提出各种问题。在回答“怎样写出兼具时效性与历史感的报道”时,张国伟强调要多读书,培养历史感,其次要有一群具有历史感的人在团队中。对于一位同学关于“如何突破制度的约束做出好的报道?”的困惑,张国伟认为我们要去完善制度,而不是贸然革它的命,因为我们民族还处于成长期,社会制度的演变应是渐进的。
记者:黄玉玲
编辑:郭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