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如果你喜欢藏书,例如百科全书等,其实只要买下书的封面收藏就够了——因为书的内容总是在不断更新。”这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自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创院院长杨志弘教授。

他认为,在信息化社会,收藏的意义已不大。他一直支持将信息收藏在云端:因为它既方便随时寻找又节省空间时间。“你完全能够去图书馆、互联网上阅读最新的百科知识。”

12月7日下午,台湾资深媒体人杨志弘教授应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邀请,在新图书馆报告厅里以“传媒产业融合效应之挑战”为题发表演讲。

杨志弘博士:传媒产业融合效应之挑战。(庄义坤/摄)
杨志弘博士:传媒产业融合效应之挑战。(庄义坤/摄)

 

传媒产业的融合趋势已呈不可逆转之态。杨教授说到,数字融合效应下的产业变革,导致旧有媒介的角色和功能急速地被网络和电信所替代。许多人担心报章已经逐步迈向消逝,杨教授却对之坦然一笑:“报纸不是纸媒体,而是文字媒体。作为传播科系的学生,我们根本不用为报纸不见而烦恼,谁要去烦恼?烦恼的是印刷系的人,是做印刷机器的人!关我们什么事情,我们的专业是文字,不是做纸。文字的用途依然还在,何必一定要放在纸上?”

曾担任台湾的台视、中视、华视、东森等电视公司及亚太电信董事,中国时报集团副总编辑的杨教授,就这样开始向我们揭开了传媒产业融合效应的挑战。

 转变与融合

杨教授说,在这个数字信息传播时代,很多传统都在改变。例如,在工业社会跨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就有以下变化:中心控制向协同服务改变;同质竞争向异质竞争改变;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

在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时,杨教授很生动地运用一些实例和比喻将其形象化。他用大家都熟知的“两人三脚”游戏来解释现今信息社会的协同服务作用:高个子和矮个子必定要相互配合协助,才能将游戏继续下去。他也用“饼”来解释同质竞争转变为异质竞争——不是分饼,而是把饼做大。

“书本是知识的尸体。但当我把著作放在网络上,它就是活的。”杨教授讲座的特点之一就是生动有趣,观点新颖。对传统纸质媒体——报纸,杨教授也有他独到的见解。“报纸应当归入历史系范畴,而不是新闻系。”他说,报纸报道新闻的时间,从事件发生到出版,远远超过了24小时,这已经不能算作新闻。 “最近的24小时之内你有买过一份报纸看吗?你的宿舍或家里有收音机吗? ——如果你回答‘没有’,很正常。”当下,人们想要看新闻时一般都不会选择看报纸。

也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的他指出,在工业时代资源是稀缺的,比如报纸的用纸就很昂贵;不过在信息社会资源却是丰富的:网络平台等不仅能够承载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的信息量,更能减少了纸资源的消耗。

在谈到今天数字信息传播的融合趋势,杨教授用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场“意外收获”来解释融合趋势之一——“成品与素材的融合”。早年,可口可乐公司发现市场占有率突然增加,刚开始以为是明星广告效应或者活动宣传。后来发现是网上疯转的一则视频导致了可口可乐销售量的激增:实验者将曼妥思放进可乐中会产生神奇的喷泉效应。大家都热衷于利用这种廉价的饮料来营造欢乐的气氛。从那以后,可口可乐公司定期都会举办这样的欢庆活动。“谁说可乐一定是拿来喝的?好创意一般都来自非创意研究人员。”杨教授说,“其实成品也好,素材也好,在当今这种数字信息化的时代,他们是互相融合的。”

挑战与应对

讲座的尾声,杨教授给师生总结出了一些传媒产业融合效应面对的挑战:媒体自营和扩大经营范围、广告主自办媒体、消费者自办媒体、数字媒体的融合效应等等。

在现代传媒产业融合趋势下,广告主、媒体机构等的社会角色、功能等都已分辨不清,他们已不再“各司其职”。媒体跳过找广告的环节,自己兼顾营销广告;广告主也开始自办媒体单位等等。

“传统媒体与今天数字信息平台之间并不是延伸与继承的关系,”杨教授说,“熊是熊,猫是猫,如果你要硬把熊和猫搭配在一起变成熊猫,这就大错特错了。”他并不认为,硬给传统的东西加上广告、电视等技术手段,就会产生一个新媒体,“那只不过是一个新事物而已。即使把整个产品工序一一并承担下来,也没有人会买你的东西。”

而在谈及应对措施时,杨教授留下了几个大大的问号给大家思考: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了解产业的本质、角色、功能吗?有专业关键技能吗?实践职业技能呢?“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尝试,我相信你们会比我做得更好。”

 记者  黄珊珊

                                                    编辑  冯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