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到我这个年龄,青春只剩那么一点点,反正还没成家,感觉发展的空间就会大一点。”35岁的Jason(王锦胜)谈他到中国汕头大学读研的原因。

2001年,新加坡华人Jason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2005年开始做公益,两年后从事“风险顾问”这一职业开始正式工作。2010年,来到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开始他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他也是目前新闻学院招收的惟一一位外籍硕士生。

 三年的公益,点滴都是收获

Jason最初开始做公益,是因为自己的宗教信仰。2005年,Jason加入了一个由新加坡基督教徒组成的非政府组织“Crisis Relief Society”,开始全职参加一些救灾活动。

2004年12月26日,斯里兰卡发生海啸,四个月后,Jason跟随组织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救灾行动。当时,他们去的是斯里兰卡东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泰米尔族”的聚居地,泰米尔族在内战时被歧视,那个地区很是贫困。他们在个牧师的带领下到了一个住在茅草屋里的家庭,主人很热心地到邻居家里借椅子给他们坐,还请他们喝汽水,当时因为不口渴所以他们都没喝汽水。在离开这户人家后,牧师告诉他们,其实主人是跟他的邻居借钱买汽水来招待他们。“当时我们就很感动也很内疚,”Jason在提到这件事情时还记忆犹新,“因为对我们来说请别人喝汽水可能没什么,可是对于什么都没有的他们这就真的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虽然和他相比之下我比较有钱,可是他反而比我更慷慨。”

“我们一直都说做公益去帮助别人,而我反而觉得这是别人在帮助我,我自己收获到的东西更多。”这是Jason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体会。他觉得城市里面的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功利的,一般都要用钱来衡量事物,而当你去了那些偏远一点的山区,那里的人就真的很朴实很真,自己从他们那学到的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

2005年王锦胜到巴基斯坦做志愿者(王锦胜 提供)

带着对潮汕话的情结,来到汕大

Jason的爷爷是澄海人,上世纪30年代移民到新加坡。“新加坡的语言很复杂。”Jason说,在新加坡,家里的人基本上不说潮汕话,他和姐姐是说英文,而爸爸和妈妈就说中文,有时候一句话里边可能夹杂着多种语言。在Jason上小学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就开始反对方言的传播,认为华语对孩子的未来更加有利,所以父母一开始也就是跟孩子说华语。

直到2007年奶奶去世,Jason在奶奶的坟前就在想:这是我的奶奶,我居然对她一无所知。Jason的奶奶在世时只会说潮汕话,听不懂华语,所以Jason在奶奶生前虽然每个月都会去看她,但也没什么可以聊的。“因为我们很难沟通,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比如说‘你吃饭了吗’这样。”奶奶的去世让Jason感触很深:“天呐,我上历史课读那么多书去了解别人的故事,可是竟然都不了解自己家人的故事!”所以之后,他就会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潮州人的文化,希望至少了解一点,同时也去新加坡的“潮州会馆”学一点基本的潮汕话。这些渐渐地让Jason对潮汕话有一种莫名的情意结。

2010年,在Jason工作3年后,觉得心情有点闷。因为一直都想学潮汕话和了解潮汕文化,所以上网看了很多关于潮汕的事物。他从网上获知汕大新闻学院是一间不错的学院,看到著名美国战地记者、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得主Peter Arnett(彼得·阿内特)也在这里任教,“在90年代初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我就看过很多Peter Arnett的报道,也了解到汕头大学蛮国际化的,很多课程都是英语教学,挺吸引人”,Jason 如是说,“我当时也觉得,学新闻跟自己之前的工作有点像,视野可以更开放,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就这样,Jason带着自己心底的两个目标来到了汕头大学:一个是学习潮汕文化,另外一个就是给自己一个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汕大,人生众多目的地之一

Jason刚来汕大的时候,不习惯的东西特别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中对很多事物都感到疑惑。在此之前,Jason中文也不太好,从来都没有用中文写过邮件。但慢慢地跟身边的人交流接触多了,渐渐克服了语言上的一些障碍。

在汕大的课程上,Jason了解了很多中国新闻业的事物,“对于我一个外国人来说,当然是很新鲜的。这些你在网上都是看不到的,就算看到你也不会理解,除非你来上课,有老师跟你解释。”例如魏永征老师对中国新闻史既有丰富实际经验,又做过相关的深入研究,Jason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Jason说从学院的实务课程里也获益良多。学院融合媒体实验室的一些课程,Jason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和他同届的研究生大多数在本科都是学其它专业,现在大家在融合媒体实验室学习到了一些操作性比较强而且很实用的东西,比如拍片剪片以及应用苹果电脑上的软件。

一年前Jason得到难的机会,跟随凌学敏老师赴缅甸采访报道国会补选,在这次采访中他收获很大。Jason说在凌学敏老师身上学到的,除了比较扎实的摄影技术,还有那种坚持的精神。“凌学敏老师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好记者一个摄影家,他就一定要把它做好。他上课经常跟学生讲他的故事,可是只有真正了解他的人才会知道那个过程是有多么艰苦。”

新闻学院的代院长范东升教授是Jason的导师。在Jason的眼中,范教授在中国是一个很前卫很开放的人,他的教学方式很不同一般,他会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有什么新的想法,范教授都会给予鼓励和支持。Jason对范教授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很谦虚,完全没有做院长的架子。” 他虽然年长,也不会以前辈学者自居凌驾他人之上。有什么不了解的事物,就要花时间去学习它弄懂它,这就是范教授倡导的态度。

学会潮汕话,更了解中国人想法

“说到来汕大的收获,简单一点说,就是我所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基本达到了。”Jason是一个做事情很有目标的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Jason在几个月前做到了真正用潮汕话与人对话。他刚到汕大的时候只是略懂一点潮汕话。此后,他经常看电视,听广播,也在QQ上联系一些潮汕人,在一种充满着潮汕文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在一年半以后已大概能听懂人家的对话,再到半年前,突然间就可以对话了,他说“这也是学习语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吧。”

在这几年的生活中Jason也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虽然有很多外国人来到汕大工作,但是他们一般都是生活在自己那个圈子里,”Jason却觉得把自己放进一个想要了解的陌生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他觉得来到汕大最大的好处,就是使自己真的进入中国社会,至少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就好像跟你们这些年轻人接触,读书,吃饭,然后了解你们怎么看世界,看中国,这些都是要去切身感受的。”Jason还说,其实在外国,一些企业都需要有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同时也需要他们用英文来表达沟通。而这次的中国行,也让Jason的自身条件有了明显的提升。

“带着一个目标去做事,这很重要。”Jason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迷茫是大家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不需要害怕,“其实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知道你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如今Jason已经完成了研究生的各项课程,毕业答辩之后将回本国工作。对于Jason来说,在汕大的学习之旅,或许会成为他更精彩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王锦胜随汕大新闻学院缅甸报道团赴2012缅甸补选采访(王锦胜 提供)


记者:秦阳、税晶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