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来自香港,北京,上海以及珠三角等全国各地近四十名校友参加了新闻学院十周年院庆座谈交流会,代院长范东升教授表示,未来十年,新闻学院将继续坚持“国际化”、“重实践”、“前瞻性”的办学特色,力争成为亚洲最佳新闻教育的典范。
范院长表示,目前新闻学院任课教师总人数已达30人,是建院以来人数最多的时期;学院已在全国,包括港台建立了近100个实习基地,学生也有机会参与美国大选、缅甸普选,印度文化节等国际性的新闻报道。学院还计划在2013年秋季将为英语水平较高的新生开设国际传播(境外实践)创新班。
范东升也透露, 2013年学院将重建多功能演播厅,迁移扩建融合媒体实验室。同时将启动美国新闻传播教育评审委员会(ACEJMC)国际认证计划,力求在三至四年内达到相关国际标准并通过认证。目前,国内甚至亚洲,还没有一所新闻学院通过此项认证。
十周年院庆校友座谈会由团委杜式敏主持,汕大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朱伦致辞欢迎校友,新闻学院副院长倪青青等十几位老师也参加了交流会。
范院长向校友介绍了学院近几年来的成就和最新发展状况。他说,校友们的成就体现在2011年麦可思调查报告中。根据这份报告,在就业竞争力排名中,新闻学院以竞争力指数97.5%排在各学院首位,在2011届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行业优势比较、毕业生竞争力比较、“非失业率”等很多方面排在汕大所有学院首位,也超过了全国“211”院校的平均水平。有校友表示,这说明新闻学院的培养模式是行得通的。
回家的感觉真好
校友们表示,新闻学院的学习和机会让汕大新闻学子走在任何地方都有更深的理解力和更广的眼界。“回家的感觉真好”,新闻学院校友会会长黄立坚在交流会上抒情一番。他目前在广州越秀集团从事投资者关系工作,在校期间,黄立坚获得新闻学院第一次与香港建立的实习机会,他说很感谢学院提供的机会,开拓了他的视野。
汕大新闻学院创院之初只有广播电视专业,由此立下了“重实践”的目标,在业界颇有口碑。一些校友指出,在新闻学院的实践经历,让他们在就业上面有很大的优势,也在校内学会了吃苦和坚持,令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调试能力很强。
参加交流会的校友中有一个特别的“团体”,他们戏称自己是“佛山代表团”,这七位校友都是10年毕业的汕大广电专业学生,在佛山电视台还有更多的汕大新闻学子。他们表示,一方面是新闻学院的口碑在珠三角尤其是佛山电视台很好,这次回来参加院庆就有校友接到其领导的指示,要她带两位汕大的学生进入电视台;另一方面是新闻学院给他们的“武装”很有用,新闻学院的“前瞻性”让他们的思路更加开阔。
现在学院件越来越好,一代更比一代机会多,“佛山代表团”希望有更多的师弟师妹进入佛山电视台。
为学院建言献策
在最后互动环节,校友们畅所欲言,纷纷地感谢新闻学院的栽培之情。许多校友也为新闻学院建言献策。曹飞跃是新闻学院2006届毕业生,目前是北京《壹读》杂志文娛总监,他认为新闻学院的文字训练还不够。他说,应聘者的一篇作品胜过他/她在学校的经历和获得的奖项,新闻学院在广播电视和综合媒体等方面的训练已经足够,建议学院“把写作方面的知识补上来。”黄立坚则建议,学院通过和商学院合作开展一些课程,提升学生经济方面的知识。
一些校友也向学院建言,希望老师教导学生如何自学。徐锐锋是新闻学院2007届毕业生,出身广电的他从来没有在电视台工作过,目前转行到奇虎360担任公关经理。他曾经接受过学院师妹的采访,表示“蛮着急”,他认为她们“写得不好”,更可怕的就是她们的“无意识”采写,她们沿用以前的学习模式,老师没在课堂上教授的就不会。徐锐锋引用一位老师的话:“在大学里面得到赞扬很容易,但是大学里面缺的是批评你的老师”,所以他觉得有时候“小孩子该打的时候要打一下。”
曹飞跃认为做新闻是“别人花钱让你学习”。他建议,在学会学习之前,先要学会反思,他在毕业之后还在“反刍” 在新闻学院学到的东西,他认为大学不能只教技巧,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学习。有校友提及学院要重视学生心态调节的培养,她说现在的学生很浮躁,新闻学院的学生也不例外,一想到“新闻理想”就热血沸腾,一去小报实习就提不起精神,其实理想和现实本来就有差距,新闻学院应该教导学生调节心态。
将近六时,交流会结束,校友们受邀与老师们共进晚餐,一些没来得及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和校友也出现在晚餐现场,彼此交流,交谈甚欢。
记者:倪玉洁
编辑:陈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