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周年,新闻学院在5月17日晚邀请了五位优秀校友,举行职场成长分享会。在Peter Arnett教授的主持下,五位来自不同单位的校友,讲述了他们毕业后的成长经历,让在校生有所启发。
庞艳杰:坚定拼搏
庞艳杰是Peter Arnett教授来到汕大任教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她认为为人做事最重要的品质是要有坚定不移的态度,同时也要有妥协折中的能力,有时候许多困难会让人提升妥协折中的能力。庞艳杰现在就职于周口市纪委,从事办公室事务。
另外,她也说到,其实在汕大学习时,她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她懂得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以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她坚信大家都是普通的学生,达到怎么样的高度取决于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程度。
杨琼珍:抱负与勇气
杨琼珍在上海联泰企业《海岛游踪》杂志担任中文编辑,之所以将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作为从业的第一站,杨琼珍说:“因为上海是我的梦想。”认为自己有雄心去体验,体验国外不一样生活的她,选择了一个旅游杂志作为自己的工作。在杂志的工作虽然有别于新闻类媒体,但是她在整个工作团队中还是感觉自己一步步在提升。她认为,在工作生活中提升勇气是很重要的。
韦文毅:让自己快乐
“我觉得英国人对我很好啊,他们把我看成一个孩子一样,因为我本身个子就很小!”当韦文毅说起他在英国读书的经历时,这样描述当地人。韦文毅说,当年申请去英国读书的时候,他申请了六所大学,而且全部被录取了。“是我帮了你,对吧?”Peter Arnett教授开着玩笑问韦文毅。
提起汕头这个城市,韦文毅认为,汕头虽然不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那么大,但是汕大有合适读书的环境,也有很好的教师和资源。韦文毅说:“当记者感觉很快乐,研究员的工作有些沉闷,我不喜欢。让自己快乐是最重要的。”韦文毅原就职于人民网做研究员,近期回到南方,在佛山日报担任一名记者。
彭翔凤:变得更好
很多人认为似乎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就一定会在传媒行业工作,但现在就职于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的彭翔凤,实际上只有六个月的工作是跟媒体相关的。彭翔凤说,在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媒体时,有人建议她尝试着到一个企业工作。就这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的彭翔凤一路过关斩将,被宝钢录用并工作到现在。
彭翔凤认为,无论在什么公司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拥有变得更好的愿望。“你的愿望可以是变成一个更好的妈妈,一个更好的女儿……假如你有变得更好的愿望,它将会鼓励你去做得更好。”
高文欢:可以咬牙,可以放手
任职于FT Mergermarket(英国《金融时报》并购市场集团)担任财经策划顾问的高文欢换过很多工作。他曾经是《洛杉矶时报》驻中国站的记者,并且在那儿报道了四川汶川地震。高文欢也说当时在灾区的生活很艰苦,一天三餐也只能吃苹果。有个同事也因为受不了恶劣的环境而选择了中途放弃,但他还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咬牙坚持了下来。随后他又先后在《金融时报》、道琼斯通讯社等机构工作,获得丰富媒体经验,现在成为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的高级咨询专家。
记者:肖培涛
编辑:何国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