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年李嘉诚基金会汕头大学境外进修资助计划名单公布,全校共有19名学生获得境外进修资助奖励,其中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有4名09级的学生获此奖励,他们分别新闻学的雷媛,廖彦霖,蔡思颀及广电专业的张子彦。
获得李嘉诚基金会境外进修计划的资助并不简单,每一名入选的被资助者背后都充满了自己奋斗的汗水。成功故事的背后必然有其相似性,而即将要踏出国门的这几个新闻学子亦有他们的故事要分享。
雷媛:认真是通向目标的桥梁
雷媛获得2013年李嘉诚基金会境外进修资助A类奖学金,和汕头大学奖章提名奖两项殊荣。除此之外,2011-2012学年她还取得了国家级奖学金和连续几次校级一等学业优秀奖学金。
雷媛对于自己性格的评价:慢热,低调,讨厌炫耀。当提及在校所获得奖励与荣誉时,她也只是微微一笑,按着额头说:“我可能是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吧。”
雷媛从小就喜欢看报纸,她的爸妈每年都订好几份报纸,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雷媛从小学四年级便开始阅读报纸,但是因为当时还小,没有立下什么新闻目标,只是纯粹地喜欢新闻。也正是因为喜欢新闻,雷媛在大二的时候从文学院转到了新闻学院。
自进大学开始,雷媛便有赴国外进修的决心。从大一到大四,她一直都在努力地准备着,这次她能顺利地拿下了2013年度李嘉诚基金会境外进修资助赴波士顿大学的A类奖学金,并且附加一个B类奖学金到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选择。几经考虑,雷媛选择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对于这个决定,雷媛犹豫了很久,由于乔治华盛顿大学资助经费较少,在国内它的名气也不大,但是考虑到这所大学的国际发展研究专业在同类专业中排名较高,所以最终选择了它。
为了实现出国进修的目标,雷媛没有懈怠,除了确保优秀的学业成绩,社团活动也积极参加。转到新闻专业后,她开始在汕头大学互助学习中心担任导生的工作,并且每年都有做独立研究项目,其研究包括 “美国宪政和政党政治”、“中国人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反应”和“中日钓鱼岛冲突的解决方案”。大三的时候她过得非常充实,除了时担任SHAN TOU BEAT(汕大英语语言中心出版的一份英语报纸)的主编,暑假还去了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为期五周的交流学习,之后她还携好友一同赴泰国做志愿者。
对于想出国的大学生,雷媛建议,除了认真学习,还要多参加课外活动,因为国外的大学会比较看重担任社团领袖的经验。她还说:“汕大比较重视国际化教育,要好好利用学校提供的机会。有很多机会的,比如说我们新闻学院的境外采访、境外实习、境外交换项目,而且会越来越多机会,要好好利用。”
此外她还建议学生们还要多跟老师交流,让老师更了解学生。
在谈到老师对她的教导时,她说樊林君老师对她的影响比较大,“樊老师虽然作业量很大,要求很严格,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雷媛还提到印度进行境外采访的两位老师,她笑着说:“如果你犯了错误,倪青青老师和白净老师会直接地指出你的错误。”在她看来,这两位老师都要求很高,是完美主义者。
雷媛认为她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对于自己写的文章,她不会轻易满足,总要反复修改,直到截稿方肯罢休。她说:“我总是觉得我写得不好,就改呀改呀,改到我满意为止。”这个习惯,也导致她做作业显得有些“拖拉”。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认真到近乎追求完美的习惯,使雷媛达到了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出国留学。
廖彦霖: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3年廖彦霖获得李嘉诚基金会汕头大学境外进修资助C类奖学金,今年毕业后将前往香港科技大学修读哲学。
廖彦霖说,是他的兴趣——辩论使他跟哲学扯上关系的。在汕大,廖彦霖有一个响亮的名号——“辩神”。对于“辩神”这个称号,廖燕霖呵呵地笑说:“这个太夸张了,我受不起啊。不过还是感谢那些认同我的人。”
廖彦霖从小就喜欢讲话,但是小学和中学都没有参与辩论赛,所以他真正与辩论结缘是上大学的时候。刚进大一的廖彦霖得知学院有辩论队,就非常兴奋地加入了,那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辩论。在这期间,很多同学第一年加入,第二年就退出了。但是廖彦霖喜欢辩论,并一直坚持到大四。他认为加入辩论队,学到的不只是辩论。虽然辩论很费时间,会很忙,会很累,但是他享受辩论的过程。
有时廖彦霖为了打一场辩论赛,要准备几个星期,需要查找很多资料,但他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思维的锻炼,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思辨能力,这对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比如写论文或与别人谈话,都会比较有逻辑性。
廖彦霖热衷于辩论,但这样的兴趣并没有拖累他的学习成绩,他每学期的GPA都很高,每年都获得学业优秀奖学金,而且今年获得了李嘉诚基金会境外进修资助的机会。廖彦霖将这一成果归功于辩论。正是由于对辩论的热爱,他选择继续深造,修读香港科技大学的哲学专业。他认为哲学和辩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辩论锻炼的是人的思辨能力,而哲学本质上是思辨的。所以他觉得这个专业能够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思辨能力,如果可能的话,他想继续在这个基础上再往上申请读博,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大学里,继续自己热爱的辩论之旅。
他坦言,在大学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容易,找到了就应该坚持。
蔡思颀: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其实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有想过到国外读研,觉得它是一个挺好的选择,但是当时还不是很明确。在去海上学府之后,我也就确立了这个目标。”即将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研究生的蔡思颀这样回忆自己的出国梦。
蔡思颀是汕头大学新闻学院09级的学生,在2011年获得了由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海上学府”的奖学金,登上董先生捐赠的“环球探险家号”,边学习边考察。 “我很喜欢在一个全英的而且是比较西方的模式环境下学习,‘海上学府’那种参与性比较强的课程非常吸引我,而且我也觉得自己很适合去西方学习,” 她说道。
蔡思颀在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比较重视英语,所以刚开始上大学时她就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蔡思颀的专业方向是“国际新闻”,她自己也很热衷于选外教的课,“四年下来,只要有外教的课程,我都会去选择上外教的课。”
在大学的生活中,蔡思颀总结自己的英语学习心得就是“多听”。听BBC、VOA还有看美剧都是她所推荐的锻炼英文水平的方法,“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兴趣,我平时听歌都只会听英文歌。”
在蔡思颀的字典里,“兴趣”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词汇。
她放弃可以给她提供奖学金的多伦多大学而选择没有给予境外资助的滑铁卢大学,很大程度上也是兴趣使然。“我特别喜欢旅游,所以就想在以后读研的时候能够修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蔡思颀在滑铁卢大学选择的是旅游策划的方向,据她介绍,美国的很多大学都没有这个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在全世界排名前十。
在去海上学府学习时,思颀参访过南非、越南等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她发现那些国家其实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还不够。
“我就想以后自己如果在旅游策划方面学成了,就可以运用自己学习的一些知识去这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我觉得这也是件挺有意义的事情。”
而第四位获得资助广电专业的张子彦说,她现在读研的大学还没有正式录取她,估计要到六月才能确定在境外哪一所大学求学。
确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地为此付出努力是他们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不断的努力。
记者:邓海莹 秦阳
编辑:黄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