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很多人对手机摄影感兴趣,但总是认为它很业余。”在使用相机拍摄新闻的主流中,他却对手机拍摄情有独钟。11月6日下午,前新华社驻美国华盛顿摄影记者,现香港《南华早报》图片编辑宋晓刚在汕大科学报告厅,开展了题为“小手机 • 大照片”的讲座,对手机摄影的发展过程及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作了介绍。

宋晓刚正在介绍他的书《苹果掉下来》 李炜堃摄_

手机照片:从业余到专业

讲座开始,宋晓刚就给观众展示了几个人们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现场画面。他觉得,如今不管是在欢乐,还是痛苦的时候,大家都习惯拿手机拍照,手机拍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绝对不可以不带手机”宋晓刚说。同时他认为,手机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的进步和无线传输。他以自己在雅安做地震回访时突遇地震为例,说明手机拍照时分享的便捷,一路运用手机拍照,可以马上传送信息,这种快捷是单反做不到的。

那么小手机能否拍出大照片呢?关于这个问题,宋晓刚跟我们讲述了手机摄影从业余到被现代新闻摄影接受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是普通人自发拍摄并运用于新闻报纸上。其标志事件是伦敦的一起爆炸事故,在这个事件发生时,有人用手机记录下了当时的画面。照片品质虽然很差,由于现场感很强,这些照片第二天就被很多媒体刊登在报纸上,最后甚至变成大图刊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第二是专业人士培训业余人士使用手机拍照。其标志是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登上珠峰时运动员用手机拍照并将图片传送出去,照片便可以马上在新闻里呈现出来;第三是在纽约时报的报纸上刊登了专业摄影师用手机拍摄出的照片后,手机摄影正式被现代新闻摄影接纳。

宋晓刚还提到,英国《卫报》记者张丹用手机拍摄伦敦奥运会,和自己利用手机完成了薄熙来案的拍摄的事件,都证明了小手机真的能拍出大照片。“其实做摄影记者或者不管做什么,当你面对一些挑战然后实现自己的梦想后,你会非常兴奋。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就看你能不能想到。”这也正是他看到自己的手机摄影作品从被别人当玩笑到被认可后的心情。

 拿起手机,享受拍照

“以前旅行带相机器材拍了一路,觉得是去工作而不是旅行。现在用手机轻松很多,我感到确实是去旅行而非工作。”宋晓刚表示手机摄影改变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为之带来更多趣味。在享受拍照的过程中,他对如何用手机拍摄出好照片产生了很多心得。

他多次强调使用好的拍摄软件对手机摄影的重要性。“其实(花费)不到半杯星巴克(的价钱购买软件),你拍的照片就可以让所有人感到惊奇,这比你喝十杯星巴克都值。”Hipstamatic ,LEME,Pano Camera 360,他以这三个手机摄影软件为例,介绍了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成像的特色效果。每个软件都有一些特色的功能,例如LEME的二次曝光,要求在拍摄前就构思好要表现的两个画面,按下快门后,及时跳转第二个画面,软件就会自动拼合。他还展示了昨天在汕头小公园拍摄的带有水面的街景图,并亲自蹲下示范了拍摄时手机在地面上摆放的角度。他表示,遇到很好的拍摄素材,却因使用一个垃圾摄影软件而错失最好的拍摄效果,会让人后悔一辈子。

宋晓刚正在介绍手机摄影软件 李炜堃摄

他还指出拍摄时应保持低调,应减少快门“咔嚓”的响声,建议使用耳机的快捷键进行隐蔽拍摄,尤其是人像摄影。接着他模仿了一位母亲因发现孩子被偷拍而对摄影者十分生气的神态,使得在场观众哈哈大笑。

好照片是设计和练习出来的

“能把非常简单的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关键在设想”,宋晓刚认为手机拍摄仍需要遵循摄影的一些专业原理,譬如构图,在拍摄画面上要有所取舍,空间的利用,要给别人舒畅的感觉;在光线的运用上,要善于通过变化角度达到不同的拍摄效果。他对比展示了早上拍摄的两张的图书馆“建立自我,追求无我”雕塑的照片,相同的景致,给人的感觉却大不相同。他指出这正是在拍摄时运用光线的变化。“拍摄时在手机屏幕上不同的地方,感受测光的不同,你就对光有了一定了解”

接下来,宋晓刚特意介绍了一张带露珠的树叶特写的拍摄过程。在微距镜头的辅助下,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成为相片成品中绚丽的彩色背景,人为喷洒在叶子上的水滴成了自然生动的露珠,精心构造的光线展示出特定的季节特色,这一拍摄构思让在座的观众连连赞叹。

宋晓刚表示,处处留意皆学问,拍照也一样,要多熟悉自己的手机怎样可以最快进入拍摄状态,多做练习,“眼前好玩的东西就跑不掉了”。讲座后,有观众问及手机摄影在夜间室内拍摄难度大的问题,他坦言目前手机摄影仍存在一些局限,拍摄时可以通过灯光辅助或者改拍人像剪影。

宋晓刚在讲座后为同学们解答疑惑 李炜堃摄

    记者:佘玩玲、李炜堃

编辑:钟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