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屏幕上,是曹海丽展示的纽约时报的新闻网页,这是一篇关于雪崩的新闻报道。同时,报道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名字边都有一个链接,点击后便可看到介绍该人物的幻灯片,甚至还可以点击文章旁边的视频,直接在同一个网页上观看雪崩的采访报道。“这个效果做了6个月。”曹海丽说完这句话后,在场同学们发出一阵惊叹。

2013年11月13日晚,纽约时报中文网执行主编曹海丽走进汕大图书馆报告厅,跟汕大师生们分享了她对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看法。

曹海丽在演讲媒体的转型 林婉怡摄

 

不同的媒体生态环境      

曾在美国留学的曹海丽认为,英文的媒体市场和中国的有很大区别。在中国上网看新闻,大家可能喜欢去门户网站看,但是可能很少会直接去某一家传统媒体的网站上看。但是在国外,人们比较习惯去某一家报纸的网站。之所以有这种区别,一个是因为中国版权意识较差,中国门户网站几乎都是免费获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所以它成本很小。但是,“在国外你很难不付钱或以很低的价格去购买那些内容,”曹海丽说。所以国外的门户网站就不可能像国内的那么热门,它必须要通过做其他的产品才能维持生存。

除此之外,两个读者群的阅读习惯也不一样。美国人坐地铁的时候更喜欢看书,而不是看手机。早些时候美国人很少用手机发短信,而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用手机收发一些信息。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现在用手机阅读逐渐趋同化,所以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其实也在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影响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

转型面临的挑战

回想起08年自己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她发现大家都在讨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以及传统媒体面临着示威和困境的问题。08年金融危机,美国很多报社都在裁员,而且那些报社大都面临着既要压缩成本又要面临广告运营下降的双重危机。这危机的出现一方面确实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更深刻的原因还是互联网的出现以后,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和经营方式。

曹海丽觉得,现在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还是模糊的,人们并不能清楚地说出什么是新媒体。她举了一个例子,杂志社将财经网当成一个互联网的产品来做,所以财经网的资源、人力配置实际上已经与传统媒体不同,但是她仍然不认为财经网是一个新媒体,因为它的运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是很传统。从传统媒体转变为新媒体需要转变一整套东西,而不只是转变成电子版在网上传播。

纽约时报的转变

曹海丽表示,纽约时报是一个“保守”的新闻媒体,因为他们对质量要求严格,而且不确定外文报纸报道的新闻是否符合纽约时报的要求,所以他们之前一直没有中文版本。不过曹海丽相信纽约时报一定是看到了FT和华语日报在中国的成功,而且中国是个非常大的市场,如果不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将会非常被动和落后。

纽约时报在决定做中文网后,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找到曹海丽来做这份工作。曹海丽回忆,当她面试纽约时报的时候,她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因为她之前做杂志记者时长期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她印象中,网站需要24小时的运作,从一个杂志的节奏到一个网站的节奏,她不知道自己是否愿意放弃之前的生活。但最后曹海丽还是决定去做,她想把握这个为纽约时报做新闻网站的机会。

最后,曹海丽引用一位同事的观点,“传统媒体人在出来做新媒体的时候一定要否定以前的想法,就是不要让自己传统媒体的思路影响自己做一个新的事情。”以纽约时报为例,她认为,如果要让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取代纸质版,成为一个主要的渠道,那么就要认清这一点。

 
 

曹海丽为观众解释问题原因 林婉怡摄
 

 记者:陈晓珊

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