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吃基因改良食物对人体是否有害?手机放枕头边会不会得脑癌?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与科学有关。

“科学传播所做的事,就是帮助人们了解科学发展状况,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汤允一如此说道。11月29日,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大众传播学系主任汤允一,受邀到汕大新图书馆报告厅讲述了他对科学传播的看法。

汤允一教授在演讲中。(郭雪儿/摄)
汤允一教授在演讲中。(郭雪儿/摄)

国民需要科学素养

汤允一指出,全世界都在强调国民的科学素养。例如,美国科学促进会1985年创立2061计划,以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目标;台湾2012年提出“现代公民核心能力养成”计划,科学能力为五大核心能力之一。
在汤允一看来,国民对科学的认识很重要,但现实的情况是,离开学校系统后,国民很少接触科学,大多只能从媒体上了解相关状况。因此,科学传播者就担负起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一部分责任。

如何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汤允一介绍了科学传播的五字口诀——AEIOU,分别代表感知(attention),享用(enjoyment),兴趣(interest),意见形成(opinion)和了解(understand)。传播的信息首先要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让受众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然后内容要使人觉得愉悦,进一步就是要提起受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了看法后受众就会想要较深入地了解背后的原因。这样,科学知识就能顺利地传播出去了。
另外,科学传播的表现形式很重要。汤允一认为,做科学传播不是做科学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细节展示,因为公众想要的是简单的答案。他展示了不同媒体对一些科学知识的解释来进一步说明,例如对“希格斯波色子”的解释,维基百科、纽约时报都是一长篇的文字说明,有人却用一个视频来形象地展示。

11月30日,汤允一在ACC2号会议室进行了第二场讲座,讲述媒介效果研究简史。

汤允一为同学们描述媒体效果。(朱绍烁/摄)
汤允一为同学们描述媒体效果。(朱绍烁/摄)

从工业革命谈起

工业革命兴起后,工业城市逐渐形成。汤允一指出,相比起在农村时村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工业城市中的工人相互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因此,媒体就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媒体说什么,就必须得相信什么。这时,就开始出现大众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说法。
汤允一指出,真正的媒体研究始于1930年代,有两个现象促成了这个研究的开始。第一个现象是在1930年代,一部关于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广播剧引起了人们的恐慌。第二个现象是在二战爆发后,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就去做了心理战的研究。战后,这些人开始在大学里设立传播系等,于是就有了传播研究的机构组织。
到了1950到1960年代,收音机和电视机开始在民众中普及,大众传播媒介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去关注这个现象,正式开始传播效果的研究。”

媒介效果的三个理论

媒介万能论大约出现在1950年代,汤允一把当时的状况描述为“电视打开只有3个台,报纸只有两家。”因为选择少,因此媒体给什么信息,人们就得接受什么信息。
转换到使用者的角度上看,大众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信息来源、不同的媒体,在这种情况下,有限效果论就被提出来了。
在谈到对现今媒介效果的看法时,汤允一认为,随着对媒介效果的不断研究,人们认识到传播效果是长时期的、潜移默化的。“除了打仗、天灾、横祸外,其他的新闻报道对人们的影响都是长时期的、缓慢的。”

ACC讲座-讲座现场笑声不断。(朱绍烁/摄)
ACC讲座-讲座现场笑声不断。(朱绍烁/摄)

记者:张梦卿、黄颖妍

编辑:黄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