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文/单丽霖)10月24日,汕大图书馆演讲厅挤满了听众,头发灰白的摄影家李振盛笑容满面,精神矍铄,风趣幽默地用照片讲述他所经历的文革故事,历时三小时,全场笑点阵阵,掌声不断。

`KJWMY8CAG71$A]B1{DG]JO
李振盛在讲述他的自拍照 林媛/摄

“我的经历不可复制”

1963年,李振盛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身为摄影系班长且成绩优秀的李振盛本有机会到新华社接受外语培训,外派出国采访,却因不服从院长安排,在最后一刻被取消资格,改为调派黑龙江,当时李振盛便发誓,绝不老死黑龙江,不学英语照样游走世界。

1968年,李振盛在文革中挨批,批斗大会上,有人借他的誓言批他“李振盛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要狂,给他20年,看他能不能离开黑龙江;给他30年,看他能不能不学英语游走世界”。李振盛于是记住了两个数字,20年和30年。他坦言,如果没有这两个数字,他可能慢慢来,什么时候实现都可以,但听到了这两个数字他就开始发愤图强。结果,1994年,李振盛被调到北京教书,后来,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访学,至今,他仍一句英语也不会。

李振盛说:“我的经历不可复制”,他是在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奋发,是在逆境中反弹。李振盛分享了他人生中的一个信条,看一个人的实力,不是看他在顺境中上升得有多快,而是看他在逆境中反弹得有多高。

23
红卫兵为李范五“剃鬼头” 李振盛/摄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

李振盛说,当年的摄影记者,外出采访时通常都会预留胶卷,以防在回报社路上碰上突发新闻,想拍照却没胶卷了。若是没遇上突发新闻,当时多数记者就直接将这些空白的底片洗掉。为了不浪费这些底片,李振盛往往在冲洗胶卷前,先自拍。多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自拍照。李振盛回忆,当年自拍,会假装看报、接电话等,有着各种各样的姿势,而不像现在年轻人的自拍,全都是“上宽下窄瓜子脸,人人都是郭美美”,千篇一律,没个性。期间,李振盛的一张自拍露点照引爆全场笑点。照片中,年轻的李振盛敞开衬衫,挺着胸膛,眼神锐利,原来当时是想要模仿红军不畏生死,把胸膛袒露在日军尖刀下的英勇场景。李振盛对此笑言,“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疯狂过?”

李振盛说,文革期间,照片主要分两类,有用的和没用的,有用的照片是指可见报的照片,没用的是指不可见报照片。当时只有表现大好形势的照片可见报,而批斗、游行等负面照片一律不可见报。李振盛则拍了很多“没用的照片”,并把这些底片藏在了地板瓷砖之下。当时的李振盛并没有很崇高的历史感,他只知道照片能够记录历史,想把他看见的拍下来,而他的记录动力则来自中国摄影大师吴印咸的一句话“摄影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还应当是历史的记录者”。李振盛说,当初他也不知道这些照片将来会有什么用,但就是感觉肯定有用。

《红色新闻兵》是李振盛的代表作之一。十年文革期间,李振盛累积了近十万张文革照片,他将其中的285张编撰于《红色新闻兵》画册中。该画册邀请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执笔写序,多年来以英、法、德、意、西、日文等6种文字出版,李振盛也因此接到布勒松的会面邀约,并打破了布勒松除家人外不让他人为其拍照和不与他人合影的惯例。

李振盛在讲座中向汕大师生展示《红色新闻兵》的两百多张照片,详细讲解藏在照片中的真实故事。其中一张照片摄下了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任仲夷被批斗、泼墨时的情景,墨水从裤管渗出的细节清晰可见,表现了当时社会对干部的侮辱已经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美国《时代周刊》在2000年总结上世纪发生的80件大事,其中中国有三件大事入选:分别是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其中“文革”就是以任仲夷这张照片作为代表。

除了用照片讲故事,李振盛不忘点拨摄影技巧,多次强调细节对一张好的照片的重要影响。为何人们都说他的照片会说话?李振盛解释这是因为他的每一幅照片看似很普通,但里面都有细节。他还提到拍照时要相信自己的审美。李振盛举例,他曾拍摄众僧人被迫举着“什么佛经,尽是狗屁”的标语情景,在他正欲拍摄时,一位资深摄影记者告诉他,这种情况应当拍他们低头认错的情景,但李振盛认为人的表情是最丰富的,低着头就只是一堆不规则的圆排成的画面,坚持要拍摄僧人抬着头举牌的场景,后来这张照片在一次全国摄影公开赛中获得一等奖。

历时三小时的讲座,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李振盛多次表示如果能在汕大多开几场讲座就好了,讲座结束时,他高喊:“汕头大学同学们,我爱你们!”

(编辑/白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