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思杨)11月8日,第十五个记者节,作家野夫带着他的新著《大地呻吟》,到汕大讲述了他在四川通江县田野调查的故事。
讲故事的手艺人
野夫自称是“一个讲故事的手艺人”,他本名郑世平,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做过警察,当过囚徒,也做过个体小商贩,他喜欢写作,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2010年1月,他凭借《江上的母亲》获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是中国大陆首位作家获得此奖项。
野夫自称是“在中国的写作者中,涉猎的文体最多的一个人”。从诗词曲赋到小说散文再到影视剧本、报告文学,野夫都有尝试。他说自己是一个文体实验者,喜欢尝试各种文体。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体系中,文学家不牛,最牛的是能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家,他现在就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谈起虚构和非虚构作品的写作,他说,虚构文学比较好写,因为人从小时候说瞎话开始就有编故事的能力,而非虚构作品却必须忠于现实。虽然他成名于记述人的散文,但他坦诚“纪实(写作)才最考手艺。”这次野夫带来的《大地呻吟》就是一本纪实作品,是他通过五年多的时间对通江县的基层政府组织进行观察和调研而写成的。他说:“一个好的写作者,必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新闻观察者。”
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
柴静曾评价野夫是“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对此,野夫解释说:“我当过警察,后来又当过牢头狱霸。我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童年在文革中长大。我们少年见过的刀光剑影一点都不虚构,常常打打杀杀。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野蛮成长的,身上难免有时代的痕迹。我只是努力在用读书时接受的文明教育克制、改变身上的野蛮兽性。”
野夫的笔名来自于唐诗“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他说作为一个男人,内心应该保持刚正、正直、勇敢的品质,面对恃强凌弱或是黑暗不公的现象时,应该拍案而起,勇敢地斗争。他坚持自费写作,如同“苦行者的默默苦吟”。他想要弄清今日中国的状况,并给后人留下研究今日中国状况的文本。
在他看来,虽然记者要保持客观公正,但是记者的写作应该是有态度的、有价值观的、有自己的腔调。“我心目中的记者,不是随便写写消息通讯的,我希望未来的记者,能真正地去追踪一些事情,像社会学家一样花时间去研究问题,同时还要有像文学家一样好的语言素养,观察社会,写出真正伟大的非虚构作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