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文∕奚丹芸、张丽萍】一台正播着央视新闻的电视、一张整洁的床、一个摆满书的架子,这就是耿军老师房间。

翻开桌面摆放的教材,用绿色荧光笔整整齐齐地标记着的重点清晰可见。书旁是刚批改过的学生作业,大至信息有误、措辞不当,小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被用红笔一一标识、纠正。

耿老师说:“新闻系学生要知道基采在自己四年学习中的位置,开始培养严谨的作风。”

耿老师今年3月刚入职汕大新闻学院,开设本科一年级的《基础采访与写作》课程。他是原中国新闻社驻澳门分社首席记者、港澳台海外部主任、编委。在三十多年的新闻生涯里,他曾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对耿军老师来说,教师、记者、编辑或专家等身份,只是不同时期的“职业”差别,而他一直坚持、并且不断追求的始终是新闻“事业”。

 

“危难”出新闻

耿老师于1985年入职中国新闻社,成为一名专稿部记者。早期跑时政新闻,他多次赴西藏采访,发表过百余篇关于西藏问题的报道。其中,他在1989年报道拉萨“3.5骚乱”是当时世界上时效第一的现场报道,被海内外多家报社刊登,广受好评。

提及骚乱现场,耿老师忍不住叹了口气:“那时真的是很危险,能活着真的是幸运啊!”当时正值大型宗教传统活动,上午九时许,分裂分子有组织、有预谋地发动了这起骚乱。暴徒居高临下砸石头、烧电视台转播车、派出所,把他们一干人等围困在大昭寺三楼的一间小屋,用劈柴的大斧头猛劈小屋木门,寺庙大门都被砍得快掉了,幸好武警部队及时赶到,在寺外用盾牌挡石头,把绳子拴到屋内木柱上,让他们从窗户滑下去得以脱险。

说到这里,耿老师不禁伸出手心给我们看,说:“当时手都被绳子磨翻了肉。”

根本顾不得手上的伤,耿老师脱险后即刻跑往电信局发稿。值班室里就一台传真机,还有冲洗照片的显影液和定影液。就用这些设备,耿老师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起骚乱。他说:“当时有种成就感,海内外报纸铺天盖地登的都是你的文章。”

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情,他打趣道:“不是我觉悟高,真是你碰到这种事的时候,你得兢兢业业地做好你这份工作。你的分工是民族宗教线,最热点的民族地区的热点新闻你不去跑,就不称职。”

当然这一切并非偶然。耿老师说:“在去西藏之前,我大量研究了西藏的历史、跟踪社会动态,预感到西藏将会出事。所以提前一个月就去了那里蹲点。包括怎样第一时间把稿子发出去这些细节我都考虑过。酒店、党委的机要室,这些拉萨电讯设备最好的地方我全测试过了,都不好使,最后是到了西藏电信局的值班室,有一条卫星线路,信号特别好。”

除了拉萨“3.5骚乱”的报道,耿老师还曾奔赴灾区,在丽江“2.3大地震”时进行了一个月的报道,还曾深入云南、广西、老挝、缅甸,完成缉毒系列报道。条件艰辛、面临惊险,但耿老师从未退缩。他说:“危难出新闻,记者就是要随时做好准备,要有牺牲精神。但是作为一个记者,你又要做好万全的准备。突发新闻的报道不仅要求你在事件发生时到现场,还要在这之前对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对装备、线路等问题都有应急预案。”

 

采访识友人

从事新闻行业三十多年,耿老师和许多采访对象结为好友,如十世班禅大师、著名作家冰心和冯骥才等。

耿老师与十世班禅大师的结识源于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西藏问题记者会上,一个提问让班禅对他另眼相看。

他问:“班禅大师,您不久前去西藏,为西藏落实政策,处理文革遗留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不知您本人是否有需要落实的政策?”

话音刚落,班禅大笑,他答道:“这个问题惊人地巧合,我今天见你们记者的时候,头上还戴着三顶帽子,叫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明天人大主席团就要通过一个决议,为我彻底平反。”

原来班禅在1962年曾写过一篇名为《七万言书》的藏区调查报告,列举大量事实指出藏区存在的问题,一度遭到不公处置。所以他觉得耿军的问题不仅让大家知晓了这件史实,还能推动西藏落实政策,清除极左的阻力。会后,班禅大师就让秘书找提问的耿军的联系方式,两人成为了朋友。

耿老师与班禅一直保持着联系,他所撰写的《班禅大师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独家长篇通讯,记录了大师鞠躬尽瘁的感人故事。

提及如何与被采访者交友的秘诀,耿老师认为,互相尊重十分重要。他以采访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再复为例,在当天采访刘再复的八位名记者中,唯有他被刘再复要求在采访结束后单独留下来进一步交谈。

“因为在采访前我拜读了他大量的书,我的问题都是根据他的著作问的,他认为我下的功夫最大”,耿老师进一步解释道,“对于知识分子,你对他作品的尊重,就是对他人的尊重,知识分子讲互相尊重,你尊重他,换来的就是被尊重,这不就成朋友了吗?”

耿老师与刘再复至今已是二十多年的朋友,他强调:“交朋友是要延续的,就像土壤上的庄稼,是要不断培养和浇灌的,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摘一个丢一个。”

 

转身成师长

从中新社香港分社总编辑到汕大新闻学院的教授,耿老师这一转变并非偶然。早在他当记者之前,就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

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推动他加盟汕大教书,他说:“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还算是合格的记者,我是把新闻当作事业去追求。事业需要后继有人。我的经验和教训都是财富,可以让学生今后少走弯路,如何把我三十年的经验加以系统化,用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后继者,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汕大的教学中,耿老师希望通过分享自己从业以来的经验,从感性到理性,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听课中掌握采访写作的方法,比如记者怎么抓住线索、如何采访到独家新闻、如何快速与人交友。

他尤其强调要善于学习方法。他说:“新闻学院的学生要学方法,聪明的学生会留意学方法,不能停留在记单篇,单篇是从老师那里得到一块金砖,学习和掌握了老师教你的方法,你得到的将是点石成金的手指。”

作为港澳台问题的专家,耿老师希望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他表示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培养客观中立、多方核实信息的职业习惯。他说:“记者是观察家,永远是俯视这个世界。新闻学院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这个角色,不要当粉丝,粉丝是情绪化的崇拜者、追随者。”

 

 

图片11
耿军老师在书桌前。(张丽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