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艺丹 程程)11月8日,第16个中国记者节,前腾讯摄影记者刘禹扬带着摄影作品,向汕大师生讲述他与图片背后的故事。他说接触摄影的初衷来自于对原始记录的冲动,但现在更希望去深入探讨照片的意义所在。
摄影专题如何操作
确定拍摄内容是制作摄影专题的第一步,刘禹扬认为,看书、关注新闻、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沟通,都是寻找专题的好方法。他从2014年至今,一直在拍摄《维吾尔内地务工者》这一专题。“去年11月份,我注意到一则很短的新闻报道,讲的是486个维吾尔青年去往广州、深圳务工的事。我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又有着怎样的人生选择。”刘禹扬说,是好奇心驱使他用图片去探索这个从中国最西边延伸到东南角的故事。
制定拍摄计划是摄影师思想碰撞的一个过程,刘禹扬指出,选择拍摄时间、寻找技术支持、设想不确定因素,以及确定作品的呈现方式,都是要事先考虑好的,“脑袋里要有雏形,这些会对整个拍摄过程产生影响。”
如何与陌生的人与环境建立起熟悉的联系,在刘禹扬看来是专题制作的一大难题。他说,“拍照与写文字不同,写文字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采访,得到写作材料,但拍照需要记者到达现场,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刘禹扬采用两种方法去拉近自己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一是学习简单的方言与对方交流,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二是随身携带一部拍立得相机,“把拍摄的照片当场送给采访对象,让他们了解我的拍摄形式,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刘禹扬说,摄影师应该主动去寻找拍摄的机会。为了拍摄《维吾尔内地务工者》,刘禹扬从新疆喀什乘坐四天的火车,一路跟随务工者到达广州,又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去他们的宿舍30多次,每次在他们的宿舍里呆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用简单的汉语与务工人员交流,帮助他们在京东上购买手机,而他们则热情地教他跳新疆舞。“我每次过去,只是拍十几张照片,更多的时间是去跟他们互动。”他说,与采访对象保持紧密的联系,让他在得到拍摄机会的同时,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些务工者背后的人生故事。
图片编辑在刘禹扬看来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说:“编辑可以让不好的照片起死回生,让好的照片锦上添花。”但他强调,要坚持社会公德,在不移动照片元素和改变其真实性的原则下,利用排版等方式去吸引受众。
摄影作品有何作用
2015年春运期间,刘禹扬在广州火车站为返乡的旅客拍照,并将照片打印出来送给他们。“我在做一个初步的尝试,希望能深入探讨照片背后的意义。”他同时用摄影机,记录旅客的火车票和手机,在他看来,这些物品都很具有历史性。“我拍的这些照片,没有那种苦大深仇的社会意义,但却可以用技术,在他们的回家路上设置一段快乐的小插曲,希望能够把这个项目继续进行下去。”
刘禹扬说,拍摄一天两天,就只是一天两天的东西,拍摄一年两年,也只是一年两年的东西,但如果坚持十年去做,照片存在的价值也许就远不止十年。
刘禹扬曾与环保组织合作,到湖南山里的一个雄黄矿区,为当地村民拍摄黑白肖像,这些村民的身体长期遭受采矿带来的污染物的侵害。刘禹扬说:“那些采矿做砒灰的人,都有单位给他们负责,但是村民却没有人为他们负责。”他用这一组摄影专题,讲述村民辛酸的故事,传达他们的心声: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健康地活下去。
历史专业出身的刘禹扬认为,新闻纪录与学历史一样,都是在做真实的东西,然后探寻他们背后的意义所在。
“怀念”、“记录”是刘禹扬用来说明自己怎么走上摄影之路的两个关键词,他现场播放了于2007年至2010年拍摄的一系列记录他高中生活的照片,很多是他用自己拥有的第一台单反拍摄的成果。
他说:“我拍过许多作品,但发现还是以前的照片最纯粹。”在他看来,评价摄影作品的好坏,重点不在于拍摄的技巧,而是能否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