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吃苦,吃苦一辈子;肯吃苦,吃苦一阵子。”熊浩对同学们说。
2015年11月16日,熊浩在汕头市金山中学的大礼堂开讲“学长问答——张望,与看见”,与1000多名金山学子分享了他的人生心得与见解。
熊浩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他在华东政法大学、墨尔本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也曾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
青春:思考与困扰相伴
“我们在高中出现一些困惑是正常的,这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青春本就是这样。”熊浩说。
在熊浩看来,青春意味着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有可能。和众多学子一样,熊浩在高中时也没有具体的人生规划,不清楚未来的方向是什么,但他认为那段什么都不知道的年华同样值得珍惜。
他进一步说,每个人在面对很多令人彷徨的困扰时都要有耐心,因为不清晰的愿景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无可作为,重要的是,同学们要多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
熊浩认为,困扰象征着一位困顿中的抱怨者和无助者,而思考则代表着一个对答案有追求并为之努力的人,要把困扰与思考区分开,要学会摆脱困扰进入思考。熊浩说,如果要改变困扰自己的现状,需要先形成一种从困扰走向思考的正确观念,然后再制定一个有弹性和梯度的计划,一步步去实施,同时学会给自己打“鸡血”。
“(实施计划)半个月后你哪来的‘鸡血’?你自己要变成一只‘鸡’。”熊浩说。
大学:付出与收获并存
谈到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最大的不同,熊浩觉得是大学生活要学会自己做主,无论是早上几点起床,还是出国留学等等,都要学会自己做出选择。从一种半自由的状态变成一种更自由的状态,是每位高中生刚进入大学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进入大学,熊浩希望同学们都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大学充满着众多的可能性,同学们要怀着好奇心,多去尝试和体验才能丰富自己的经历,他说:“不要只做成果的收割者,要相信努力不会白费,多付出总是好的。”
同时,他认为同学们要学习为别人服务,不计得失地帮助他人,也会收获更多幸福感。
“所有无用的都会成为有用,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熊浩说。
人文:情怀与想象共进
熊浩认为,大学的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带给学生情怀和想象力,这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他说,如果想把工作做得非常好,不管是什么岗位,情怀和想象力都非常重要。比如,苹果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奉行简约主义,力求小而美,他通过《乔布斯传》这本书得知这些观念都来源于乔布斯的人文情怀,这让他十分敬仰。
那中国的大学如何做好人文教育呢?熊浩表示,这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需要继续下功夫。熊浩说,与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对比,中国不少大学的通识课程缺乏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强的高学历教授,缺乏极为强大的学术保障和师资系统。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大学的人文教育就才能做到高品质化,学生也才有更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这方面的学习中。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行业的标杆或旗舰,你必须要有人文的东西去支撑。”熊浩说。
记者:杨建伟
编辑:陈舒琦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