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文/梁紫欣 陈丽霞)4月1日晚,《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著名财经评论员吴伯凡在汕大图书馆报告厅带来题为“人类史是一部传播史”的讲座,阐述传播史的发展实质是从石器时代到硅时代。范东升院长、方兴东博士等老师参与了讲座。

吴伯凡正在进行演讲(陈丽霞 摄)
吴伯凡正在进行演讲(陈丽霞 摄)

“人类如何获得自由,获得移动性,这是从古至今一直在解决的问题。”吴伯凡借用“美杜莎之死”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形象解释人类如何用信息化的方式解决非移动性的问题。他还以《海娃的故事》中的“消息树”为例,树立和树倒,其实只是“0”和“1”两种状态,但是这种视觉化的传播方式却能快速、有效的将信息传到远处,这体现了人类如何用非物理的方式,克服空间的局限,用信息化的方式和世界打交道。

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消除,是人类史上一直面对的问题。“物理距离的消除,不一定代表着心理距离的消除。”吴伯凡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距离不断在缩短,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现在甚至出现了不知道邻居姓什么的情况,这是在古代无法想象的。“这是因为人之间可共同享用的利益基础是不存在的。”他这么解释,“以水井为例,古代需要多人合作打出一口井,水井便成为社区的中心。人们则以水井为传播平台,展开交流。”事实上,这种传播还延续到现代社会,如办公室中的“饮水机效应”——座位临近饮水机的人,人缘通常都比较好。

吴伯凡认为“最新的东西一定带有最古老的东西的影子。”人类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型信息传播技术进行加速度的信息传播,克服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人类与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动更加便捷。而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做信息传播这件古老的事情。例如,通过服装选择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向外界传递信息。“传播学将会成为未来在互联网科学的东西。它会成为一种基础的理解。”

“您讲了一晚的传播学,我觉得的我们今天晚上讲座的一个最好的传播方式就是ppt传播,您下次能否考虑一下抽空做一份ppt?”当被现场听众问到为何不借助ppt进行传播时,吴伯凡表示他是反ppt主义者,他认为ppt会干扰很多东西,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会做一些关键词。

吴伯凡回答观众提问(陈丽霞 摄)
吴伯凡回答观众提问(陈丽霞 摄)

最后,吴伯凡说出他多年来对人类传播史的思考:“今天我越来越觉得,如果没有这种人类传播史的研究,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历史无非就是从手里石头到今天手里的手机,这样一个过程,那么,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得要领的,你没法理解这个网络社会,也没法理解这个网络经济。”

吴伯凡和嘉宾、老师合影(凌学敏老师 摄)
  吴伯凡和嘉宾、老师合影(凌学敏老师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