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翠 杨萍)“一切都太奇妙了,环环相扣,充满奇迹。”从25岁入广告公司当部门领导到如今在汕头大学任教,从1976年到现在,40个年头里,他奔忙于业界与学界之间,与广告结下深厚的缘分。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罗文坤很感恩上天对他的垂爱,谦虚地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运气”。
误打误撞入行 兢兢业业成“瘾”
1976年,罗文坤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不久后,便成功应聘为台湾有名的国华广告公司营销企划处处长。该职位招聘要求之一是35岁以上,当年罗文坤才25岁,只是一个刚出校门的研究生,并无广告工作经验。
罗文坤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第一个恩典。毕业后,他本想赴美留学,却因父亲健康问题留在了台湾。当时他正在为女友(亦即现在妻子)介绍至国华广告谋职,得知国华的市场调查室主任准备退休,正在寻找继任者,他马上就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和建议书。
在建议书中,罗文坤提议将当时的市场调查室变为营销企划处。他认为,将市场调研的结果转化为营销企划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竞争力。当时国华广告的负责人非常欣赏这个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采纳这条建议,并聘用罗文坤成了公司里最年轻的处长。
国华与日本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电通集团有合作关系,罗文坤入职不久后,电通集团就派森永军司专程为国华培训广告人才。在广告方面只是白纸一张的罗文坤引起了森永军司的注意。
罗文坤对森永军司带来的日本电通培训丛书十分感兴趣,每天都拼命似的研究。书本是用日语写的,罗文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马上询问森永军司,“当时可以说是榨干了森永军司的学问。”半年时间,罗文坤将十几本书看会看透,终于踏进了广告业的大门。
26岁,罗文坤结合自己半年来所学以及对心理学的研究,写出了第一本著作《广告学心理》。此书在台湾广告界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人将广告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结合起来。
截至2016年,罗文坤已出版广告学著作14本,记录他几十年的业界经验以及教学理论。“一旦你做了广告人,就再也不能转行了。”尽管广告人经常“爆肝”,但是罗文坤觉得自己就像上瘾了一般,其他的东西都变得索然无味。
传道授业解惑 学界业界桥梁
1986年,在广告界闯荡10年的罗文坤开始帮助自己本科时的母校——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筹备全台湾第一个广告系。
第一年教育部门没有批准申请,认为广告就是“路边画看板的,画广告牌的”,只是一种“术”,而非“学”,不需要在大学里学习。罗文坤不甘心,第二年的申请里就写明了广告业对台湾经济发展点点滴滴的数据,并强调国外已经颁布了广告系的博士学位,再加上业界非常支持建立广告系培育人才,于是罗文坤募集到不少的奖学金,吸引了不少学生来报读广告系。
其实,早在1976年罗文坤入职国华后,他就兼任了大学里的教授,传授广告理论与实践知识,奔忙于学界与业界之间。台湾文化大学广告系成立后,罗文坤想要辞掉当时清华事业公司的职位,然而公司看重他的才华,不允许他辞职,罗文坤只好担任首席顾问,一个星期上班两到六个小时。从此,传道授业解惑由兼职变为了正职。
1991年,罗文坤成为台湾文化大学广告系第三任系主任。前两任主任都只做了一两年,罗文坤却坚持了十几年,直到今年8月1日正式退休。可是他却闲不下来,短短一个月后就来到了汕头大学任教。
罗文坤在智得沟通公司任职时,曾策划康师傅在中国大陆的营销方案,早就去过中国大陆天津等北方城市调研。2009年,台湾文化大学与福建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合作办学后,他就在海峡学院教了5年,期间也到过其他大陆高校开讲座。
与汕头大学的缘分可追溯到2014年春天,那时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范东升院长到台湾访问网络媒体人,罗文坤帮忙牵线搭桥。随后,罗文坤也曾到汕头大学参加过研讨会,觉得汕大很不错,在夏季小学期开了品牌营销与广告精品赏析课程。
短短5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罗文坤觉得汕头大学的学生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上课互动多,下课后也常常有人问问题。对于能够来到汕头大学任教,罗文坤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要把自己所学所得都教给同学们。”
化相识为不识 化不识为相识
四十年的广告生涯里,罗文坤策划过大大小小的广告无数件,早就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创意理论:化相识为不识,化不识为相识。一句话十二个字,却贯穿了罗文坤的广告生涯。
化相识为不识,即将常规熟悉的东西打破解构;化不识为相识,即将毫不相干的东西重新组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在第一本书里,罗文坤就已经将当时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广告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形成广告心理学。后来他又写了一本书《营销传播学》,将营销与传播组合起来形成新词“营销传播学”。
“随心识物,随缘见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十六个字,是罗文坤总结的评价一个优秀创意的准绳,2015年亚洲广告会议上他将这句话译成英文“Where there is insight, there is impact”,收到了不少点赞,这令他很是高兴。
在星期三晚上广告精品赏析课上,罗文坤介绍了1984年苹果公司为推出PC(个人电脑)而结合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所做的经典广告。在这个广告里,一个女子用大锤打碎了屏幕上说教的“老大哥”。罗文坤非常喜欢这则广告,因为他向来就主张要“有别于他人,有别于过去”,喜欢跨领域“mix”(混合)。
最后,他寄语汕头大学广告专业的同学,不要受到框架的约束,要学会“脱框演出”,这样才能强化自己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