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茵/王安忆)创立于1987年的华为,为什么能够从一家创投资本金只有21000人民币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企业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华为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因素在驱动?
11月25日晚,随着华为品牌宣传曲《DREAM IT POSSIBLE》悠扬的歌声缓缓响起,汕头大学“长江互联网论坛”拉开了序幕。华为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顾问田涛来到汕头大学,与汕大师生分享了他对华为的制度实验观察。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院长、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博士向田涛颁发了受聘证书,田涛受聘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国际互联网研究学院的客座教授。
田涛17年持续关注研究华为,见证了华为从一家通讯设备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通讯公司的全过程。专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正是讲述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崛起逻辑。
华为成长的核心机制——分享与合作
是什么动力因素促使华为28年的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
田涛指出,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华为的制度设计——分享与合作,这是华为成长的核心机制。华为创立之初,无背景、无资源、缺资本、缺管理,又要与世界巨头和国企拼市场、抢人才,华为唯一的选择就是群体合作。
“如任正非所说,华为唯一的武器是团结,唯一的战术是开放。” 田涛表示,“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是华为的一个著名观点。
群体合作与奋斗引领了华为在中国市场一次又一次地打赢技术战和市场战。
198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立,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自1997年起,华为开始了艰难的全球化之旅,目前华为市场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华为拥有17万6千名员工,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其中大约有6万左右的中方员工足迹遍及全球除南极之外的各大洲,以80、90后为主的员工已成为华为的主力军。
任正非曾表示,华为今天进入了战略无人区。2015年,华为的全球销售额达到了3950亿人民币(608亿美元)。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华为从之前的228名上升到了129名,成为大陆民营企业第二名。
华为成长逻辑的基石——普遍分享
华为的成功,不仅是创始人任正非的个人成功,也是17万名员工共同的成功。田涛说,不少媒体把华为的成功聚焦于任正非一人,这不是任正非本人所希望的答案。
华为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任正非是华为第一大股东,股份占1.4%,其余的98.6%为员工持有。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中,任正非表示:“我创建公司时设计了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团结起员工,那时我还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这方面很发达,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要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
田涛用“人人做老板,共同打天下”来形容华为的员工持股制度。他表示,劳动者是华为成长的核心动力,劳动者先于并优于股东分享公司发展成果是华为能够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之一,华为始终坚持以奋斗者为本。
田涛指出,目前是一个资本过剩的时代。华为认可资本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但劳动者才是企业持续长期发展的根本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华为28年来坚持不上市,并在未来50年内不考虑上市。
“50年不上市”就是华为成长哲学的形象表述,它充分体现了华为对人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雇佣资本的“独特见解”。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也描述了华为不上市的原因,华为的员工有国际业界标准的薪酬待遇,每年还有可观的奖金和相对稳定的分红,不上市既对团队有利益的吸引,同时又可保持斗志,这在华为实现了成功的平衡。
华为的持续发展之道——变革
分享带来合作与奋斗,奋斗带来繁华与成功,成功也会带来腐败。当一个组织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走向成功时,神经会出现懈怠,员工和组织者会出现疲软。田涛强调,活力是组织之魂,惰怠是组织之癌。
华为从三个方面来变革,避免懈怠。
一是动力机制。华为的动力机制是权力、财富和成就感的分享,如果有一天华为的股东所得大于劳动者所得,动力机制会演变为华为发展的阻力机制。田涛认为,人才或劳动者始终是华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华为要有效地在资本和劳动者之间做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动力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既得利益群体。任何组织在发展阶段都会滋生既得利益群体,他们是否愿意用妥协的方式让更有活力的年轻人走上组织的舞台、担任更重要的职位,这是极大的挑战,也是华为今天面临的挑战。
第三则是简化管理。田涛说,任何的变革首先是组织的变革。华为现有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科层制,但在未来,华为要炸掉金字塔的顶端,变成一个开放、吸纳各种思想力量的金字塔结构。所以,华为要求全球的科技外交家,要用每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与全世界顶级科技人员进行交流。同时,华为还和全球的精加工优势国家,例如日本、德国,构建能力中心。“华为在未来的竞争不但是技术的竞争,还是质量的竞争。”田涛表示,质量竞争的优胜才可以构建中国走向世界级的产品。
华为发展的驱动轮–—理想与物质
田涛表示,华为能发展到今天,有两个轮子驱动着华为:一个是精神的力量,另一个是物质的力量。
田涛形象地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华为的销售额只有几亿人民币,有一天任正非从厨房冲出来喊道,“二十年后,全球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要有其一”,在场100多位员工都为之一愣,然后,大家持续鼓掌……
华为想要挑战美国、欧洲、日本的百年巨头,这在当时看起来是不可能的。然而,正是这种宏大理想,牵引着几百人、几千人、甚至17万人,一边吹牛、一边战斗。二十年后,华为不仅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还是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
田涛认为,任何组织都要树立宏大的愿景,要用理想主义牵引追随者、进行部署。
谈理想是远不够的,还需要物质的驱动,企业的发展成果要与价值创造者分享。华为要加大变革,其核心为开放的生命力。唯有开放,才能战胜一切外部的危机,才能不断激活组织本身。任正非曾讲过,“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这句话中在信息竞争行业成为一句名言,它讲的就是开放再开放。
全球的新常态是混乱、动荡和不确定性,而且会持续加剧。对于一个全球化的商业公司来说,永远都要警惕外来的颠覆。但田涛表示,对于华为来说,能够打败华为的永远是华为自己。
活跃的讲座现场
据记者观察,当晚讲座举行的地点——汕头大学E101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除了来自新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以及其他各院系的师生外,讲座也吸引了校外许多人士慕名而来,其中包括汕头特区报和汕头联通、汕头电信以及广州21世纪报系。国际互联网研究院也对本场讲座进行了精心策划,为讲座专门配有主持人,以及邀请新闻学院多位学生参与互动。
在田涛的演讲结束后,安排了一个特别的环节。15级新闻学院陈春霞同学代表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和国际互联网研究院,向田涛赠送她与刘潇颖、编辑出版专业“勇敢四女生”创作的宣传画,画中写有“创新,是华为进步的台阶”。田涛表示一定转送给华为高层。
当记者问及这幅宣传画的创意来源,陈春霞表示,自己一直使用华为手机,对华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手机产品。用手机作为阶梯,从华为第一代手机到今年最流行款,用手机的升级换代形象地诠释华为的成长与进步。其次,受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台阶”的启发,她希望通过“创新,是华为进步的台阶”这句话向华为的成功送去汕头大学学生的敬意。
讲座当晚,田涛还携带了由他所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由他主编的《枪林弹雨中成长-华为人讲自己的故事》、黄卫伟主编的《以奋斗者为本》和《以客户为心》来到汕大,在场的观众可以通过提问免费获得书籍。带着对华为的好奇以及对书本的渴望,观众在提问环节十分踊跃。
田涛也是持着开放的态度一一回答观众的问题。有观众问到华为的核心与竞争优势在哪里,他答道,开创与分享是华为过去成功的两大根本原因。一位广告的同学就华为如何进行品牌管理向田涛提问,田涛笑着表示,华为的品牌具有争议的独特性,致力于构建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组织氛围,让创造力最大地发挥。他还表示,品牌建设也具有开放性,是共同创作的,不是少数人去闭门造车。
通过问答环节,观众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收获了相关知识。讲座结束后,未派发的书籍都被观众们抢着装进自己的行囊。通过这四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更多华为背后的故事,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华为。
互联网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前景也让人十分看好,而华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受到异常的关注。晚上九点三十分,华为制度实验观察的讲座也在一片欢呼声和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