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文/梁紫欣)暑假期间,我院10位同学赴香港实习。本届香港实习团队由两名研究生与八名14级本科生组成。10位同学分别在中新社香港分社、大公报、澳亚卫视、《炒股帮》周刊、《国际时刊》五家媒体实习。

据统计,本届同学实习期间共发稿123篇,参与制作新闻片21条,稿件内容涵盖香港书展、香港动漫电玩节、“一地两检”、林子健事件等香港焦点话题。

通过本次香港实习,同学们体验到记者的忙碌生活,也看到香港与内地两地媒体在新闻采编和处理手法上的不同。

 

记者技能 能等能挤

“记者,一半的时间用于等待。”在澳亚卫视实习的何秀蓉表示,要做记者,就要习惯等待,一条两分钟的新闻片,往往是记者和摄像师等几小时的成果。以跑香港政府总部的新闻为例,需提前一小时去占位置,拍官员进场的画面;拍完后,要在现场等到官员们开完会出来,拍他们讲话的内容。前后等待三两小时,只求有官员愿谈话几分钟。“但最怕没人愿讲,没人讲意味我们白等了,所以大家都特别喜欢那些经常接受记者追访的官员来开会。”何秀蓉说。

何秀蓉还表示,记者不仅要甘于“等待”,还要善于“挤”,在人群中挤到受访者前,抢机会提问。八月,因立法会休会,是香港新闻“淡季”。何秀蓉认为,“淡季”期间的实习让她更体会到记者掌握“挤”技能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去跟发布会的新闻,主办方预计出席媒体不多,因此就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举行发布会。但没想到那天香港没什么新闻,大部分媒体都到发布会场采访,小小的房间里,挤了40多个媒体记者,再加上各种拍摄设备占了不少空间,我这种还不会挤的实习生只能退到最后看摄像机的屏幕画面,听麦克风声音记录。”何秀蓉说。

在大公报实习的周文敏也表示,“挤”是记者生活不可避免的部分。“报警静坐抗议反恐演习,哪里刺激去哪里;书展动漫展电竞节美食节,哪里人多挤哪里。”实习期间,每天晚上收到第二天的采访任务后,她就要查询路线,搜索活动资料。从采访、拍照、写稿、核实补充,全要自己负责,让她有种正式当记者的感觉。

 

在入乡随俗中看两地媒体的不同

在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有其独特的港式文化,文学用词与新闻风格均与内地有所不同,因此,在港实习,同学们需入乡随俗,适应港式新闻风格。而这过程,让同学们看到了两地媒体在新闻处理上有所不同。

在大公报港闻组实习的黄蔼荻实习期间共发稿32篇,她表示,每天超12个小时的工作很辛苦,但第二天看到自己的稿子登在报纸上,且是头版,非常开心。她还表示,因内地和香港新闻写作的架构不同,要适应香港新闻风格,实习初期属重新学写稿阶段:“我们在学校学的和在内地媒体实习所写的稿件,是比较文气、规矩的,但香港的则更加通俗和接地气,甚至夹杂俚语,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强。”

到澳亚卫视实习的曹思量认为,本次实习让他切身体会到媒体报道方向受媒体立场影响,这种体会,在内地很少机会感受。他指,立场不同的港媒,其报道文字用词褒贬对立明显,画面选择也不一。“从他们拍摄两边阵容画面的比例来看,都能看到由立场主导的一种新闻报道原则。”曹思量说。

“香港的新闻采访有一套成熟的流程,去哪儿采访都很方便”。在中新社香港分社实习的祎玥则从市民对媒体人的态度中感受到两地的不同。她说:“香港市民对记者的态度比较温和,很多市民乐意接受采访,相比之下,内地市民对记者的身份会比较谨慎。”

 

另一种收获:来自同事的感动与快乐

对大部分同学而言,此次香港实习,是他们第一次在香港逗留这么长时间,期间,或有不适,有压力,但也有感动与快乐的收获,这些收获,不乏来自公司同事。

何秀蓉说,实习期间最快乐的事是同事们为她过生日。因当时刚到公司不久,她没想到同事会知道自己的生日,还提前定了蛋糕。“他们拿出蛋糕的时候我都没反应过来是帮我们庆祝生日,然后整个公司一起庆祝,还唱生日歌,觉得很感动。”

曹思量也表示,实习期间最开心的时刻是和同事一起去买午饭。虽香港的外卖软件普及度不及内地,但因如此,“大家约着一起,靠走路去买午饭,虽然时间很短,但路上有说有笑,如果我们用外卖软件,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WeChat 圖片_20170918160724
(在大公报实习的三位同学,从右至左分别为:周文敏、黄蔼荻、邓淑姿)

 

(曹思量于湾仔地铁站口拍摄记者出镜画面)
(曹思量于湾仔地铁站口拍摄记者出镜画面)

 

图片1
(应悦与许祎玥实习作品在中国新闻网发布)

 

1408201836
(黄蔼荻实习作品刊登于大公报头版)